-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
快乐常在
隐性考点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课标全国卷不直接命题考查,但放在翻译题中间接考查。
“常见文言虚词”,即《考试说明》明确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文言虚词的考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要求考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应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其二,主要指虚词在句中的意义与语法功能,如词性、语法作用等。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连词、介词、副词、助词、代词的用法。
一、摆正文言虚词的“ 个关系”
文言虚词题得分率一直很低,从2016年高考各省、市阅卷组抽样统计的结果来看,正确率整体上还未达到百分之六十。为使高考文言虚词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摆正四个关系。
(一)用法与意义的关系
比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考生多注重意义,而不注重用法,这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缘“用法”而生的,我们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化繁为简,绕开误区,准确作答。高考试卷中虚词题“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选项,就是最好的例证。虽然题干有“意义”和“用法”两个方面的考查要求,但题眼基本都设在“用法”的异同上,解题进展到“用法”层次,正确答案就已基本明了,无须再在表述不一的“意义”上耗时费神。
(二)常见与特殊的关系
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用法都是“常见”用法,基本没有触及词典中列举的冷僻的“特殊”用法。因此,在掌握文言虚词用法时,应该着力于“常见”用法,理清主干知识,力避“眉毛胡子一把抓”。无论是从浅易文言文的阅读实际来看,还是从高考试卷的考查实际来看,考生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把握都应该紧紧围绕“常见”用法,切不可“漫天撒网”,更不可“舍本逐末”。
(三)寻同与析异的关系
近年来高考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采用的都是“比较异同”题型,而且命题者所设计的“意义和用法不同”选项都具有“同中有异”的特点,探究其具体情况,大致有以下两种类型:句位相同,词性不同;词性相同,作用不同。正是因为有“同”,才具有干扰性;正是因为有“异”,才构成可比性。为此,考生在答题时,不仅要运用求同思维,善于发现例句中虚词用法的共同点;而且要运用求异思维,仔细探求例句中虚词用法的不同点。其基本的思维流程应该是“看句位——辨词性——析用法——比语意”。
(四)选文与课文的关系
近年来高考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采用的基本都是给出四组八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辨析异同的方法。为了降低难度,同时也为了把考生在中学学过的既有知识与考卷需要解答的新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选择课本例句时甚至考虑到句式上的完全相同。课文是“知识基点”,它具有恒常性;选文是“实际语境”,它具有可变性。联结这二者的纽带是“迁移能力”。只有“以本为本”(以课本为蓝本),将中学课文中涉及的有关虚词用法的典型例句揣摩清楚,领悟透彻,打好厚实的“知识基点”,才能为“迁移”积蓄底气和实力,从而“以不变应万变”。
二、回顾教材,掌握《考试说明》 个文言虚词
因高考试题对虚词的考查一般采用拿阅读文本中的虚词与教材中的虚词对照的形式,所以我们结合教材及一些课外篇目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做如下整理:
(一)而
词 性
用 法
释 义
连词
①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译为“和”“又”“与”
②表示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
③表示承接关系
就,接着,或不译
④表示转折关系
但是,却
⑤表示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
⑥表示修饰关系
地,着,或不译
⑦表示因果关系
因而
⑧表示目的关系
来
代词
⑨表示第二人称
通“尔”,你,你的
[即时小练]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 )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 )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 )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 )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 )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 )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 )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荀子·劝学》) ( )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 )
[答案] (1)② (2)⑤ (3)⑦ (4)⑨ (5)⑧ (6)④
(7)① (8)③ (9)⑥
(二)何
词 性
用 法
释 义
代词
①单独作谓语,问原因
为什么,什么原因
②作宾语,代处所,事物
什么,哪里
③作定语
什么,哪
副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