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的意思与故事寓意.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庖丁解牛的意思与故事寓意

庖丁解牛的意思及故事寓意 时间:2013-10-01 22:04来源:未知点击:?6742 次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HYPERLINK /doc/2593157-2738211.html 译文 厨师给文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文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追求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不再能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 HYPERLINK /doc/3023104.html \t _blank 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硬)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文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HYPERLINK /doc/2593157-2738211.html 注释 ①覆:踩。②踦(yǐ):指一条腿的膝盖顶住。③砉(huā)象声词,哗的一声。常用于形容破裂声、折断声、开启声、高呼声等。④騞(huō)然:比砉然更大的响声。⑤中:合乎。⑥会:音节,节奏。⑦进:超过。⑧硎(xíng):磨刀石。 HYPERLINK /doc/2593157-2738211.html HYPERLINK /create/edit/?eid=2593157sid=2738211secid=4 编辑本段成语解构 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内篇.养生主》。《庄子》又名《南华真经》。其与《道德真经》(即老子),被尊为道家开山奠基之作。 “庖丁解牛”讲的是性命双修中的“养性”原理。因此放到《养生主》的开篇,“性”在先秦与“生”通用,《养生主》按照道学内涵,即《养性主》。即“养性”的关键要点。 在“庖丁解牛”的故事之前,有一段简短论述,讲养性的原则,原文如下: “吾性也有涯,【译:真性为岸,】而知也无涯;【译:幻海无边;】……为善无近名,【译:无我无名;】为恶无近刑,【无功无刑;】缘督以为经;【大道自然运行,缘督为经;】……” 这样翻译,貌似佛经的翻版;其实恰恰相反,佛经后来才传入中国,当时佛经的翻译者借鉴了道经的语言。 这段话高屋建瓴的概括了“知觉”,“自我”与“真性”的关系。“知觉”简称“聪明”,是视觉、听觉、味觉、直觉(视、听、食、息)的总称,这些在道家看来,都是错觉,所以无穷无尽,同一个景象,千人千解。 “自我”简称“意识”,是对知觉的反应。连知觉都是错觉,意识更不靠谱,所以道家强调“无我无功,大道自生”。放弃“自我”浅见,才能与自然大道相通,此时“真性”如幻海之岸显现,顿悟大智。 怎样才能“无我”?“真性”什么形状?这是“庖丁解牛”故事的核心内容。首先解构“庖丁解牛”的逻辑,然后解读这个故事的真谛。 不要以为“庖丁”只是个厨子,他还有一个身

文档评论(0)

l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