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实践和物质生产
实践和物质生产
[摘 要]姚顺良教授认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本质内容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概念中已经得到了根本性的展示,在这之后的文本只是对这一已经形成的根本观点的具体化和逐步展开而已;张一兵教授认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概念只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创立起点之标志,《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物质生产概念才真正显现了在“历史科学”意义上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层内涵;唐正东教授则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物质生产概念只能标志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础的达成,而不能被界定为历史唯物主义全部内容的实现,马克思在其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通过资本主义批判的视角深化了对私有制社会内在矛盾涌动史的理解,从而完成了对人类历史的新唯物主义解读。
[关键词]马克思 历史唯物主义 实践 物质生产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041(2006)07-0033-12
[参加第三次学术对话的学者有:张一兵教授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姚 顺良教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 兼职研究员)、唐正东教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 会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一兵(简称张):今天是我们第三次集中讨论 (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像)一书的第三稿。此次讨 论将分为两段。
第一段主要集中在1845年,从《关于费尔巴哈的 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 称《形态》)。其主要文本包括《提纲》、《形态》、《哲学的 贫困》和《致安年柯夫的信》。在我们的书稿中,《提纲》 提出的基本思想在《形态》中才充分展开,我们称之为 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更重要的是,在这个 展开过程中,马克思的基本思想也相应发生变化,不再 从元哲学的角度讨论实践、社会、类等带有类哲学或者 传统哲学含义的概念,而转向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实 证性研究,转向历史本身,建构了一个他当时以为是客 观地映照历史过程的历史哲学。而且,不同于《提纲》, 马克思基本上以实证的方式进行讨论,并自以为接触 到了历史的本相,接触到了工业、经济过程,所以把物 质生产看作第一个历史活动,并关注从历史活动中衍 生出来的人的生产、人的生产关系以及“倒霉的”意识。 显然,马克思在其历史科学中建构了一个关于历史哲 学的基本构型。长期以来,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基本上 没有脱离孙伯?老师的传统思路,是按照《形态》是(提 纲》的进一步丰富和展开以及后者对前者稍微有一点 变化这个思路来理解的。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二十多年前,当姚老师和孙 老师一起合作写两种生产的观点时,我们比较一致的 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最重要的逻辑起点是物质生活 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但是,这一次姚老师在对书稿 上的批注中,思想可能有所变化,已经与我们不太一致 了:第一,你现在对《提纲》评价更高一些,认为它是马 克思全部哲学的基本体系,本身已经是马克思主义成 熟思想的全面布展;第二,你认为书稿对《形态》本身的 评价也不够;第三,对物质生产,即现在我们高度评价 的历史唯物主义核心范畴你却持怀疑态度,甚至对我 们提出的马克思哲学的重心是从实践到生产的发展并 不认可。需要承认,我对《提纲》、《形态》的评价多少受 到唐正东的影响。
第二段是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以后,特别是 在他写下《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 《1857-1858年手稿》)时的理论状况。我在《回到马克 思》一书中提出,只是在这时,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才真正成熟起来。姚老师不同意这个评价。
今天的讨论,首先请姚老师谈谈他对从实践到生 产、再到《1857―1858年手稿》的理解;后面是唐正东谈 他对马克思这一时期所谓“经验论”的分析;然后,我们 再提问、讨论。
姚顺良(简称姚):我认为,第一,从《1844年经济 学一哲学手稿》(以下简称《1844年手稿》)之后,经过 《神圣家族》,特别是《评李斯特》,然后到《提纲》,马克思 基本上已经建立了其哲学的基本范式;从《提纲》到《形 态》,主要是将其进一步展开,更系统化、具体化。评价 的关键是,这一质变的关节点在哪里?按照书稿中的 观点,在《提纲》中这还是一个萌芽,没有完全成熟、具 体化;直到《形态》,“物质生产”作为对历史的具体分析, 才使马克思真正同前一阶段的人本主义区别开来。对 这一点我不同意。确实,从《提纲》到《形态》是具体化 展开、进一步发展,但是这种展开本身已是质变的关节 点之后的发挥,是―个从《提纲)中的基本哲学范式、基 本要点、逻辑眶架即大纲式的东西的展开和系统阐发, 而非质变,不存在根本思想的飞跃。这种展开是已建 立基本的逻辑框架后的阐述,而不是思想本身的飞跃。
另外,在这一过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