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doc

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PAGE PAGE 5 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会考要求】 1.了解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4.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新经济政策。 5.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6.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①赫鲁晓夫改革;②勃列日涅夫改革;③戈尔巴乔夫改革。 【知识整理】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 1.背景:(1)资本主义国家武装干涉,内战爆发;(2)设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2.内容:(1)农业—余粮收集制;(2)工业—普遍国有化;(3)流通—取消商品贸易(否定市场);(4)分配—强制劳动,国家集中分配(平均分配)。 3.特点: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单一公有制;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4.评价:(1)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2)消极—许多措施超出战时需要的程度,引起农民不满(破坏工农联盟),不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 1.背景:(1)国内战争结束后,经济严重破坏;(2)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时俱增,频繁发生暴动;(3)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目的:直接目的—解决经济困难、政治危机;根本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3.开始实施的标志:1921.3,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4.内容:(1)农业—固定的粮食税;(2)工业—重要企业国有,中小企业私营或私有;(3)流通—允许自由贸易;(4)分配—按劳分配。 5.特点:利用商品、货品关系发展生产;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6.评价:(1)找到一条使落后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逐步过渡),受到工人农民支持(巩固工农联盟),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2)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积极性;(3)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 (4)提高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三)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模式 1.斯大林模式的含义:优先发展重工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确立原因:(1)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的威胁;(2)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3)斯大林个人因素。 3.确立过程: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1936年宪法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4.主要表现:(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2)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4)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5.评价:积极—(1)取得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2)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弊端—(1)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3)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4)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6.吸取的教训:(1)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2)要从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 (3)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4)正确处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提高人民生活;(5)重视市场和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6)创新才有活力。 二、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危机爆发的原因:直接原因—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政策原因—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客观原因—股票投机过度。 2.危机爆发的标志:1929.10.24,美国纽交所股市崩溃,“黑色星期四”。 3.危机的特点: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4.危机的表现:金融危机—银行破产,工业危机—企业破产,农业危机—农业生产下降,就业危机—失业剧增。 5.危机的影

文档评论(0)

l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