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工具化理论探讨和中国现状.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族群工具化理论探讨和中国现状

族群工具化理论探讨和中国现状   【摘要】西方社会学界较早关注族群工具化现象,一些学者认为现代社会的族群并非简单的文化群体,而是一种社会群体间相互竞争的工具。中国也存在族群工具化现象,部分地方、群体精英有意识通过对族群意识的操弄,以实现自己特殊的社会目标。族群工具化现象的背后,有着许多方面的诱因。族群工具化现象对中国政府重视区域间、群体间发展差距有积极作用。但总体而言,族群工具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消极甚至危险的,过度工具化的族群会导致社会成员日益碎片化,社会矛盾冲突激化。   【关键词】族群工具化;中国;民族问题   【作者】卢小平,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北京,100081   【中图分类号】C9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12)03-0079-006   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政治事象,族群在理论上令人充满困惑。为什么人们会形成一个个族群,会对某个族群有着非常深的认同?想要在理论上解释清楚,非常困难。在西方社会学、人类学研究中,有一派研究观点认为,虽然族群意识与族籍身份可以从其他许多视角去分析和解释,但在现代社会,族群意识和族籍身份更多时候被当作社会竞争的工具来操控,而与特殊的文化、传统的关系并不那么直接。这类观点虽然未必全面反映族群现象的本质,但却能较好地解释部分领域的族群现象与族群运动。在中国,由于社会竞争与公共政策设计等多重因素影响,当前也出现了部分群体,将族籍身份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族群认同、族群文化当作一种争夺社会资源的工具来运用,进而出现族群庸俗化、工具化的现象。这种现象,需要引起重视。本文将结合西方社会学领域的相关探讨,分析当前中国族群工具化、庸俗化现象及其可能的社会影响。   一、对族群工具化的理论探讨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部分社会学家在观察美国城市外来移民现象时,就注意到族群具有流动性,族籍身份与族群认同会被部分移民主动利用,以便在参与现代社会经济竞争过程中谋取更有利地位。例如社会学中芝加哥学派创始人之一的罗伯特?E?帕克(Robert Ezra Park)在研究中就发现,新移入美国城市的少数族群,因与不同的的人群竞争而团结一致,并因此而进入政治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社会关系为了减少冲突、控制敌对活动和保障个人安全而组织起来[1](pp36-42)。几乎与此同时,其他少数学者也提出了一些有关族性问题的创见,但当时并没能引发热烈的讨论。   英国曼彻斯特学派的艾伯纳?科恩(Abner Cohen)通过对非洲城市的风俗与政治的研究,提出族籍之所以具有召唤力,主要是因为它具有实际的政治功能,并且只有关注这些政治功能,才能解释为什么族群意识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情境下会有非常不同的表现。他认为,在非洲那些从殖民者手中独立的新兴国家中,传统部族之所以具有号召力,正是因为部族对于人们争取资源、权力而言,是非常有效的组织工具。实际上,当前存在于非洲的许多部族,与其说是文化延续的产物,不如说是一种对社会关系和文化习俗所做的再安排,真正的部族习俗与社会结构形式,早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2](pp112-115)。   无独有偶,保罗?R?布拉斯(Paul RBrass)也被视为族群工具论的代表人物。在一系列有关印度族群与政治关系的论著中,布拉斯提出,作为一种人群范畴的族群和作为一种人们共同体的族群是有区别的。作为一种人群范畴,族群是指那些客观上存在文化差异的人群;而作为一种人们共同体的族群,则是有明确的主观族群意识,并利用文化符号来增强自己的内聚力,进而将自身区别于其他族群,以要求某种社会地位或社会承认。族籍与阶级一样,具有场合性和可改变的身份。对于普通社会成员而言,确实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将之归类于某些客观族群,但是大多数时候他们并不会有族群自我意识,也不会提出族群权利要求。只是在当地精英与外地精英,当地精英与行政当局,或者当地精英内部存在冲突的情况下,社会精英才会从传统文化中挑选和操弄一些他们认为能增进其群体团结和利益的某些因素,以推动族群运动,进而利用族群成员的原生情感获得竞争优势时,族群自我意识、族群要求和族群冲突才会发生[3](pp134-147)。   二、中国当前族群工具化现象及其成因   欧美学者们关注的族群工具化现象,在中国也存在,并且在市场经济体制和针对部分群体的特殊政策等多种力量的推动下,还有蔓延趋势。   1中国族群工具化现象   为了以更低成本获取在政治、经济、社会竞争中的优势,中国部分地方也出现了在族群认同旗号下的群体结合,通过对族群问题政治敏感性的渲染,主张利益的情况。将族群作为工具利用,在三大领域尤其突出:   (1)对政治、行政权力资源的争夺。艾伯纳?科恩、保罗?R?布拉斯等人在其著作中,都对以族群的名义,要求政治、行政机构中的部分岗位定向供应给特定群体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