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社会心理学-第3讲-社会认知与归因问题.pptVIP

北大-社会心理学-第3讲-社会认知与归因问题.ppt

  1.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大-社会心理学-第3讲-社会认知与归因问题

第三讲 社会知觉 本讲内容提要 1. 个人知觉 2. 自我知觉 3. 社会认知 4. 归因理论 1.个人知觉 (1)如何对他人形成印象? 印象形成(Impression formation)就是指把一个人若干有意义的特性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一般来说,我们先是根据有限的信息对其形成第一印象,然后再收集相关的信息,并经过整合形成整体印象。当然,我们的认知过程不可能完全准确,所以会有这样那样的偏差。 A 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 在与陌生人交往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被称为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中最重要、最有力的是评价,即在多大程度上喜欢或讨厌对方。Osgood等人的研究表明,在第一印象中我们评价他人的三个维度是: 评 价(Evaluation):从好与坏方面加以评定。 力 量(Potency):从力量的强弱方面加以评定。 活动性(Activity):从主动与被动方面加以评定。 平均模型(The Averaging Model) 累加模型(The Additive Model) 加权平均模型(The Weighted Average Model) C 印象形成中的偏差 晕轮效应(halo-effect) 慈悲效应(Leniency Effect ) 负性效应(The Negativity Effect ) (2)个人知觉的线索 情绪:我们常常根据他人的情绪来推断其内部的心理状态,所以情绪是我们了解他人的最主要的线索。 微笑的功能? 非语言线索:非语言沟通包括非语言的视觉线索和超语言学线索,前者指人的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势及外观行为。 超语言线索:指谈话内容之外的所有的信号,如频率、振幅、速度、音质等。 非语言线索 距离(Distance) 姿势(Gestures) 目光(Eye contact) 2.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Self-Perception)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形象、态度以及价值观等的知觉。社会心理学中的许多概念与人的自我知觉有关,这些概念包括: 我们用来组织和指引与自己有关的信息的一套自我信念。Higgins提出的自我差异理论(Self-discrepancy theory)指出,个体知觉到的自我概念包含三个部分: 理想自我(ideal self):自己希望自己的样子 应该自我(ought self):自己认为自己应该的样子 实际自我(actual self):目前实际的样子 3.社会认知 分类与图式 在认知他人的时候,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的个体,而总是立即并自动地将之归到某一类当中,这个过程就是分类,它是自发的、立即的。 图式(Schema)是指一套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它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的事例。 4.归因问题 归因(Attribution)是指人们推论他人的行为或态度之原因的过程。由于人们轻易不愿付出自己的认知资源,所以并不是对所有发生的事情归因,只有在两种情况下人们才会归因:一是发生出乎意料的事情;二是有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4.归因问题 (1)归因理论: 心理学家提出了一系列的归因理论,对归因过程中人们使用的原则和方法加以论述。这些理论包括以下几种: (2)归因中的偏差 基本归因偏差(The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Ross 称之为基本归因错误。这种偏差的原因可能包括: 注意焦点:行为比背景更有吸引力 遗忘差异:对原因的表征过程中,情境线索易被遗忘 文化因素:东西方的不同 语言因素:英语中描述特质的词较多 自利偏差(Self-serving biases):是一种动机性的偏差,它指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就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努力等等;倾向于把自己的失败归于外部因素。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持个体的自尊和自我概念。 A 海德的归因理论 1958年,Fritz Heider在他的著作《人际关系心理学》中,从通俗心理学(Naive psychology)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该理论主要解决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找出事件的原因。Heider认为人有两种强烈的动机:一是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而要满

文档评论(0)

zsmfj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