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阿认知的研究述评
中阿认知的研究述评
摘要:现代中阿外交关系中的认知已经逐步成为国际关系研究中的热点。有的学者着眼于认知在国际关系学中的应用,有的学者则认为中阿认知本身脱胎于双边关系与合作之中,也有的学者认为中阿认知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更多的学者尚未将中阿认知从中阿关系中“剥离”出来。对中阿认知研究做一系统评析实为必要。
关键词:中国;阿拉伯;关系,认知
中图分类号:D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11)03-0094-05
中国和阿拉伯世界从公元6世纪开始就建立起了联系,古老的丝绸之路将两大文明联系起来。现代中阿关系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对于中阿关系中的双边认知问题,国内外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对于中阿关系认知的研究,现阶段主要集中在历史、双边外交、能源贸易等领域双方对彼此的认识、看法和定位,主要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缺少梳理,也缺少理论成分;研究层面主要是官方层面,民间层面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试就目前已经问世的中阿认知的研究成果做一评析。
一、中阿认知研究概述
1、认知的概念与方法
目前,学术界已经有了共识,即“认知”的概念可以应用于国际关系的研究,通过研究认知可以更好地研究双边关系。美国贝斯特(Best)翔实介绍了认知在心理学中的概念,介绍了认知的概念(广义与狭义)、认知与回忆的区别、认知的层次等。贝斯特从心理学的角度解决了“认知是什么”这一问题。贝斯特的书《认知心理学》援引奈瑟(Neisser)的观点,称认知就是“感觉输入的变换、减少、解释、贮存和恢复的全部过程”。
认知可以用于国际关系研究:认知心理学探讨了个体间的认知,而在国际关系中,认知的概念得到了拓展。认知已经不再局限于个体(人)之间的认知,而是国际关系行为体的认知。
尹继武详细分析了认知心理学在国际关系学科中的应用,尤其是概念和方法的推广问题。尹继武尤其强调认知心理学的“意象”(image)概念和方法,并以冷战研究为例介绍了“意象”概念与方法的使用。尹继武认为,认知意象有自我意象(self-image)、他者意象(other-image)以及多主体意象。国际关系研究中,意象的研究包括“敌人意象”以及“镜像”(the mirror im-age)等。
沙特在和新中国建交(1990)前,对共产主义有严重的“敌人意象”。在冷战时期,沙特倾向西方。沙特国王费萨尔就认为鼓励动乱与革命的共产主义与伊斯兰教有根本性的冲突。共产主义在中东的渗透对沙特王国的安全构成了威胁。这种意象严重阻滞了中沙关系的发展。直到1990年冷战接近结束,中沙才正式建交。
由于认知不能离开外交关系的历史事实而单独存在,因此,有必要熟悉中阿现代外交的发展史。有效了解外交本身,对外交当事方如何看待彼此之间的关系有着很大帮助。外交史学者的著作仍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2、从历史中探寻认知
对于现代中阿关系来说,准确了解各个时期双边关系的发展概况,了解各个时期双方对彼此的定位和看法显得十分必要。左文华、肖宪主编的《当代中东国际关系》(1998)在第九章“中国与中东”中对中阿关系进行了历史回顾:建国初期(1949~1959)中阿关系的双边认知是“从陌生到熟悉”;从1959年到1969年中阿双方的关系是“从起伏到停滞”;从1969年到1979年双方关系经历了从恢复到发展的历程;1979年至今中阿关系朝着“全方位外交”的方向发展。
谢益显的《中国当代外交(1949~2009)》(2009)是一本全面、翔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著作。书中对于中阿关系的发展亦有着墨,重点介绍了中国支持阿拉伯国家与巴勒斯坦人民争取民族权利、反对以色列侵略的斗争。在上世纪50~70年代,中国一方面需要阿拉伯国家对新中国合法性的承认,一方面部分阿拉伯国家也需要中国对阿拉伯民族解放事业的支持。谢益显的《当代中国外交思想史》(1999)也是参考价值较高的历史书籍。
杨福昌的《中阿关系的回顾和展望》(《阿拉伯世界研究》2006年第2期)对历史上的中阿关系进行了回顾,特别指出“中阿交流是世界上两大文明的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文章还对建国后中阿关系的发展进行了阐述,重点说明了建国后中阿建交的三次高潮;并且总结了中阿新时期外交关系的特点。
时延春的《中东建交潮与周恩来》一文回顾了周恩来总理在上世纪50~60年代推动中国与中东阿拉伯国家建交中作出的贡献;对中国同埃及、叙利亚、也门三个阿拉伯国家建交的经过进行了回顾。时延春特别强调高层领导人(如周恩来)在研究、判断双边关系,推动未来发展走向时的重要作用,认为是领导人的认知推动了国与国之间的认知。
3、直观认知的载体
中国外交官在中阿观点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