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漫游随录形象双向多元言说.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漫游随录形象双向多元言说

《漫游随录》形象双向多元言说   摘要:《漫游随录》是王韬欧陆之行的回忆录,具有“回首”“前尘”的痕迹。王韬特殊的身份与经历,及其架构在时间与空间双向维度上的漫游,使得《漫游随录》的形象呈现双向多元性特征。王韬关于甫里、沪上、香港、泰西等异域“他者”形象的描述,使“自我”形象具有多元特质:传统文士、西学介绍者、羁旅长征人、变法改良者;《漫游随录》的英法形象中则蕴含着王韬对本土形象的留恋与反思。   关键词:《漫游随录》;文学形象;文化;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4)01-0109-07   收稿日期:2012-01-12   作者简介:姜维枫,女,山东威海人,文学博士,山东农业工程学院语言文学系教授。   《漫游随录》是晚清著名学者、思想家王韬自甫里乡间至英法异域的一部游踪漫述。王韬的“漫游”起于19世纪40年代,讫于1870年自英法返港。然《漫游随录》最初面世时间为1887年10月至1889年2月,是以连载的形式出现在《申报》旗下的《点石斋画报》。因此,可以说《漫游随录》是王韬欧陆之行近廿载后的一部回忆录,不仅从时间的角度上可以这样定义,部分篇目内容亦明显具有“回首”“前尘”的痕迹。本文尝试使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理论,对《漫游随录》的多元形象加以考量与言说,《漫游随录》的形象不能简单认作是关于“他者”与“自我”二元形象的相加,由于王韬特殊的身份与经历,及其架构在时间与空间双向维度上的漫游,使得《漫游随录》的形象呈现出双向多元性特征。   一、从甫里乡间的传统文士到佣书沪上的西学介绍者   《漫游随录》凡3卷,王韬游踪所记自甫里乡间、沪上、香港、西亚,至欧洲。通常将《漫游随录》作为海外游记文本加以研究的学者多将卷2、卷3的英法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不仅卷1的“佣书沪上”部分少有触及,起始的“甫里乡间”部分亦被排除在研究的视野。其原因则恐怕是基于传统形象学的认识:形象学研究是“对异国形象或描述的研究”。本文尽管借鉴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理论,但行文依然要从《漫游随录》的卷1开始,理由是:其一,王韬白认其“漫游”自甫里始;其二,出于对《漫游随录》研究完整性的考虑,旅行不仅仅是一个动态的跨越时空的过程,同时也是旅行者对“他者”与“自我”重新认知的过程。沿着王韬贯通中西的旅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王韬对“他者”描述与认知的改变以及其中包含的“自我”形象的成长痕迹;其三,受益于法国著名比较文学家巴柔先生观点的启迪,巴柔先生在讨论文化空间的概念时曾有此论述:“换言之,在首都(皇宫、宫殿)和外省之间的对立也存在许多表现和表达的方式。‘地域文学’或‘边缘文学’的称谓有什么价值?比较文学研究必须发展一种内在的或‘国家内’的研究,与一种陆地间或跨国界的思考齐头并进。”   王韬1828年生于苏州甫里,父亲是位乡村塾师,王韬自幼攻读经史,儒学功底深厚。1845年,王韬以第一名入县学,成了秀才,但第二年到金陵应闱试不第。或许是江南自然山水、魏晋以来名士文化的培育熏染,或许是天资聪颖加之厚实的儒学功底,“王韬自小便十分自负,目空一切,并且养成了一派落拓不羁的‘名士气’”。   “名士气”的王韬一方面沉浸于传统文化与古典文学的氛围中,舞文弄墨,日与其朋“鸭沼观荷”、“古墅探梅”、“保圣听松”……“漫漫而游”“迤迤而行”……此种怡然逍遥之状可借王韬所写之物、所画之境见出:《鸭沼观荷》“池中荷花,红白相半。花时清芬远彻,风晨月夕,烟晚露初,领略尤胜。”《古墅探梅》“暗香疏影,浮动月华中,别开静境。”《保圣听松》“时余随先君子馆于施氏书塾,下榻于宅后三椽,距寺不咫尺耳。每于枕上听之,奔腾澎湃,彻夜不息。……君尝谓余曰:‘听松涛之声,可以悟禅境,参禅悦。’此言与余心颇相印合。”王国维《人间词话》曾言:“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此语借用形象学的阐释便是“自我”在“外物”即“他者”身上的投影,换言之,“自我”借“他者”形象以抒“自我”之胸怀,“他者”与“自我”的相异性甚少。另一方面,“名士气”的王韬又流连忘情于“酒色征逐”的生活中。作为封建社会培育出的士子,王韬于道光丙午年秋七月,年十九,应闱试至金陵。走以科举兴家国之途,这是当时社会的常态,可在王韬《漫游随录?白下传书》中,这样的记述只是“酒色征逐”的陪衬,也就是说“金陵闱试”成了“白下传书”以及“白门访艳”的背景。王韬《白下传书》着意描述的则是诸如“有某女士者,自少相识,有啮臂之盟,订同心之誓……”其关注的“他者”在于“素琴”“缪爱”之间。这种“酒色征逐”的生活痕迹在其后来的旅行中并不少见。莫哈曾言:“它将什么拒之门外,从而也就说明了它本质上是什么。”我们也可以说:他将什么摄取在视野之内,从而也就说明了他本质上是什

文档评论(0)

beoe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