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汉学的确立与发展.pptVIP

  1. 1、本文档共8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美国汉学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汉学的确立与发展 第一节 概述 美国汉学研究的开先河者也是传教士,19世纪30年代,美国的基督教传教士才进入中国,尝试汉学研究。 美国汉学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 美国来华传教士作为研究汉学的一支重要力量曾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二节 来华传教士与美国汉学 一、稗治文和卫三畏 他们的工作和研究成果,成为现代美国学者研究中国政治、历史、宗教、文化的重要材料。 1.稗治文和《中国丛报》 稗治文(1801—1861年)美国公理会传教士,既是美国来华传教之父,又是美国汉学研究的开山鼻祖。 他对中国的认识和研究有其独特之处。可以从他创办、编辑的英文刊物《中国丛报》的活动过程中找到思想渊源。 《中国丛报》,又称《澳门月报》或《中华丛报》,以西方读者为对象,以介绍中华传统文化为主要目的,于1832年5月创刊,1851年8月停刊。 创办宗旨:“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向海外报道中国各方面情况以及她所发生的变化,变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刊物研究的四个方面: ①中国自然经济、地理位置的情况; ②中国的商业发展情况,特别是中外通商贸易情况; ③中国社会发展情况,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法律等; ④中国宗教事业的发展状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积累,《中国丛报》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部发生很大变化: 版面的多样,栏目的丰富多彩,有关于中国的宗教、儒家文化、道家哲学思想以及中国文学名著、书评、文艺杂谈、地方风土人情、古代与近代的名人逸事,甚至名山大川、行政区域划分都作了详细的介绍。 从封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从统治阶级的法典到秘密社会的教规;从孔孟之道、儒家学术到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下层社会流行的歇后语;从古典名著到民间传说,《中国丛报》都作了大量的介绍和评论。 2.卫三畏与《中国总论》 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 ,1812-1884年),美国“汉学之父” 。曾先后出版过十多部关于中国的书籍,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历史、文学、文字等诸多领域,如《简易汉语课程》(1842年)、《官方方言中的英汉用词》(1844年)、《中国地志》(1844年)、《中国商业指南》(1844年)等。这些书籍成为外国来华传教士和商人的必读之书。还著有《我们同中华帝国的关系》(1877年),《中国历史》等。 他一生最具影响的著作《中国总论》(1884年) 《中国总论》是当时美国研究中国的最早最具权威的著作。该书对中华帝国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历史、地理、教育、艺术以及宗教等方面作了系统的论述,“成为数代美国人认识中国的英文范本”。 《中国总论》将太平天国起义的成功与失败归纳为四点原因 : 卫三畏在研究中华历史文明时试图为西方文明在中国传播找到适当的位置。所以他对中西文化冲突的论述多半采取折衷的方法。他强调宗教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作用。 卫三畏重视对中国儒家文化的研究,在《中国总论》中首次“将于孔子的儒家学说和佛教、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相提并论”,认为 “他们同样具有永恒的价值”。 《卫三畏生平及书信》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稗治文主编的《中国丛报》是由英美在华商人资助创办的,所以办报的特色既有欧洲汉学研究中注重对中国历史、文化、文学、文字研究的特点,又有注意考察中国当时社会现实问题的一面。 卫三畏的《中国总论》体现了美国早期汉学研究的另外两个特点: 一、把汉学研究作为“一种纯粹的文化”来进行综合研究; 二、早期美国汉学还不得不受到欧洲学院派汉学影响。 1876年,在卫三畏的主持下,耶鲁大学首先开设中文课程,建立第一个汉语教研室和东方图书馆。 加州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也相继效法,一些著名的图书馆开始收藏研究汉学的图书资料。一些汉学研究机构也陆续成立,如美国现代语言学会(1883年),美国历史学会(1884年),美国亚洲协会(1898年)等。这些组织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美国汉学的发展,使之走上职业化、专业化的轨道。 二、传教士汉学家群体 近代美国汉学发展史上还出现以传教士为主的汉学研究群体。他们是丁韪良、明恩溥、狄考文、卫斐利、卢公明等。 明恩溥十分注重对中国总体性的介绍,涉及面很广。著有《中国特色》,强调思想启迪的重要作用。 丁韪良强调科学知识对中国近代社会改良的重要性,奠定了学校科学研究的基础。写了《中国古世公法》。 狄考文偏重教育对中国近代化影响的研究。 他提出实现中国近代化的首要任务是科学知识化。强调“科学知识是当时接触中国知识分子的唯一媒介,而只有透过知识分子才能影响到整个中国社会”。 早期美国的汉学研究的特征: 一是以传教士为主体。这些人虽然为数不多,但研究的水平高、程度深、范围广。 二是早期美国汉学研究存

文档评论(0)

zhengshum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