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乌鲁木齐县农作物抗旱对策的研究.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乌鲁木齐县农作物抗旱对策的研究

乌鲁木齐县农作物抗旱对策的研究   摘要 通过对乌鲁木齐县农业生产抗旱现状、植物抗旱性生理机制和植物抗旱特点的分析,阐述了目前乌鲁木齐县农作物抗旱研究的对策,包括合理利用作物生产技术,搜集、保护和利用品种资源,加强农作物抗旱品种引种、改良和选育工作。   关键词 农作物;抗旱;现状;对策;新疆乌鲁木齐   中图分类号 S1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0-0237-01   作物生存和生长需要水分作为重要的物质基础,而干旱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据相关统计,除干旱外的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农作物减产总和都不及因干旱造成的减产,缺水严重的甚至导致绝收。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面临的危机,我国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了2 000亿元。   乌鲁木齐县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中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北纬43°01′08″~44°06′11″,东经86°37′56″~88°58′22″,其东、西、南、北分别与达坂城区、托克逊、昌吉市、米泉市相邻,全县总面积4 261 km2。县境从南至北的地形依次为山脉、冲积平原、盆地,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坡降12‰~15‰,其中南部的喀拉乌成山最高海拔为4 487.4 m,为县境最高点,北部青格达湖水面海拔504.0 m,为县境内最低点。乌鲁木齐县为温带大陆性气候特点,全年温差较大,7月极端最高气温42 ℃,1月极端最低气温-41.5 ℃,日照时数长,热量充足,年均降水量208.4 mm,年均蒸发量2 616.9 mm,年均无霜期179 d,年均日照时数2 813.5 h,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季节性缺水十分严重。2006年该县7—9月持续多日晴热少雨,县境各地不同程度出现干旱,其中萨尔达坂乡马家庄村玉米和苜蓿(44.67 hm2)颗粒无收,萨尔达坂村土豆减产30%,大麦减产20%;水西沟镇大麦(0.12万hm2)减产12%,山区20%牧草提前进入枯黄期,从5月下旬至8月底农作物(31 402.2 hm2)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其中成灾面积7 070.2 hm2,直接经济损失600万元;牧草减产1万t,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2007年降水量较常年偏少5成,部分地区基本无降水。农田缺水达19亿m3,2006年冬季播种的冬小麦,因“暖冬”大面积发病,造成绝收。2008年3月至7月中旬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3成以上,加之气温比常年偏高1~4 ℃,高温少雨,造成地表蒸散量大,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仅次于1974年的严重旱灾。据统计,乌鲁木齐县6个乡镇0.43万hm2耕地受灾,农业普遍减产,866.7 hm2耕地基本绝收。预计因旱灾造成粮食减产绝收2 532.58 t,损失超过419.43万元。2012年春季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2 ℃,其中3月中旬至5月下旬气温持续偏高。春季降水量为98 mm,比常年偏少4成。春耕春播关键期4月中旬至5月中旬中期近40 d的累计降水量仅为5~10 mm,造成春播无法进行,已播作物出苗困难,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农作物抗旱技术对策研究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1 作物抗旱性研究进展   对于作物抗旱性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Levitt等认为抗旱性是指植物在供水量很低情况下的生存能力;Turner认为抗旱性是指在周期性缺水的条件下植物正常生长、结实的能力,即在缺水条件下,作物能够获得足够产量的能力。其涉及的主要生理范畴包括3个方面:作物在低含水量的情况下保持其生理功能、干旱条件下作物维持高含水量和旱后作物含水量和功能的恢复[1]。   目前,研究者对马铃薯的抗旱性进行了相关研究,在包括抗旱基因工程、抗旱性生理机制、抗旱性遗传、抗旱性评价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揭示出了抗旱性与抗氧化作用、植物光合作用、渗透调节、植物激素代谢、生物碱代谢、脱水保护蛋白代谢等多种生理反应存在很紧密的联系;研究者对其他作物抗旱性的研究也在紧密的进行,科学抗旱已成趋势和必然[2]。   2 抗旱性的生理机制和植物抗旱性特点   2.1 生理机制   避旱性、逃旱性、耐旱性、复原抗旱性是作物抗旱性的内涵,其揭示了植物对水分缺乏环境的耐受能力。避旱性是指为减少水分损失,在干旱条件下保持高水势的能力;逃旱性是指作物水分敏感期与多雨时段一致或在干旱之前成熟,即逃避干旱的能力;耐旱性是指作物在叶片水势低的情况下维持代谢的能力;复原抗旱性是指作物在经过一段时期干旱后的恢复能力。其中,避旱性的机理是通过发展强大的根系来吸收水分并运转至地上部分和通过关闭气孔或不渗透的角质层来减少水分消耗。   2.2 植物抗旱性特点   一般情况下,作物具有一定的旱生结构,属于中生性植物。作物抗旱性主要体现在不但能够生存,更重要的是能维持正常或接近正常的代谢水平,形成足够的产量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