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乌梅丸临床的应用举隅.docVIP

乌梅丸临床的应用举隅.doc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乌梅丸临床的应用举隅

乌梅丸临床的应用举隅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7.30.58   摘要 乌梅丸是《伤寒论》厥阴病篇治疗寒热错杂的方剂,具有清上温下的作用。临床上乌梅丸剂量掌握比例难、合方难、辨证更难。马新童老师对此方运用如神,尤其对乌梅丸的夹杂证处理,以乌梅丸为基础方根据不同夹杂证,合用不同方剂。笔者深得老师心得,在下肢水肿、口疮、腰痛3例中得到临床验证,效果显著。   关键词 乌梅丸;寒热错杂;剂量比例;合方;处理夹杂   乌梅丸是《伤寒论》中治疗厥阴病寒热错杂证的经典方剂。方中药物寒温并用、敛散皆备、补伐兼施、补泄结合,可清上之热、温下之寒、安中之蛔而止痛、止痢,主要用来驱虫,治疗蛔虫腹痛。当代医家灵活运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病证。但是,临床上乌梅丸剂量掌握比例难、合方难、辨证更难。世界中联青年中医培养工作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中医协会皮科分会理事、深圳颐仁中医基金会高级顾问马新童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医经典的系统研究与传承,其中对乌梅丸颇有研究,对乌梅丸辨证准确,尤其对乌梅丸的夹杂证,以乌梅丸为基础方根据不同夹杂证,合用不同方剂,临床应用效如桴鼓。笔者师从马新童教授,深受马老师学术思想传承影响,临床运用乌梅丸往往能够对寒热错杂进行辨证,对夹杂证合方处理,权衡药量、加减,均得到临床验证,颇具效验,现列举下肢水肿、口疮、腰痛3例如下。   病历资料   例1:患者,男,82岁,就诊时间2016年1月4日。患者因下肢水肿就诊。前医用过金匮肾气丸、防己黄芪汤、乌梅丸原方,微效。刻下见下肢水肿,夜尿频,每晚5~6次;失眠,夜间2:00易醒;腰酸肢软,耳鸣,眩晕,心悸,心烦,口干,口渴,喜饮凉水;大便不成形,3次,日,5年;舌淡苔白,脉沉。胃溃疡史,前列腺增生史。中医诊断:水肿,厥阴病,上热下寒。西医诊断:睡眠障碍,胃溃疡,前列腺增生。给予乌梅丸合金匮肾气丸加减。方药:乌梅30 g,当归4 g,花椒4g,干姜10 g,黄连3g(后下),黑附子15 g,肉桂3 g(后下)、黄柏6 g,细辛6 g,党参6 g,熟地黄24 g,山茱萸12 g,山药12 g,牡丹皮9 g,泽泻9 g,茯苓9 g。1剂/d,水煎服,2次/d,共7剂。药后下肢肿、失眠显著好转,余症减轻。效不更方,继进7剂。后以金匮肾气丸调理而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例2:患者,女,52岁,就诊时间2016年3月12日。患者因反复发作口腔溃疡2年余就诊。因反复发作口疮经中西治疗效果不佳,曾用封髓丹、甘草泻心汤、乌梅丸原方,微效。现口腔3处溃疡,伴睡眠差,易醒,夜间醒2~3次;易疲劳,腰痛,偶头晕,轻微口苦,口干,口渴,胃疼胃胀,胃怕凉,偶有反酸,食欲不佳,下肢怕冷,小便清长;大便1~2次/d、不成形,长期便溏;舌略?t,苔薄黄,脉沉细,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史。中医诊断:口疮,失眠,厥阴病,上热下寒。西医诊断:睡眠障碍,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给予乌梅丸合潜阳封髓丹加减。方药:乌梅30 g,当归4 g,花椒4 g,干姜10 g,黄连3 g(后下),黑附子15 g,肉桂3 g(后下),黄柏9 g,细辛6 g,党参6 g,砂仁12 g(同煎),炙甘草9 g,龟板9 g(先煎)。1剂,d,水煎服,2次/d,共7剂。药后口疮、失眠显著好转,余症减轻。继进7剂而愈。随访0.5年,未见复发。   例3:患者,女,72岁,就诊时间2015年12月2日。患者主因腰痛3年,加重2周就诊。曾用过金匮肾气丸、身痛逐瘀汤、独活寄生汤、乌梅丸原方,微效。现腰痛,下肢抽筋略浮肿,夜尿频,失眠,记忆力下降,精力差,易疲劳,眩晕,口干,口渴,心悸;大便日4次,不成形;舌红,苔薄白,脉沉。中医诊断:腰痛,厥阴病,上热下寒。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睡眠障碍。给予乌梅丸合备化汤加减,方药:乌梅30 g,当归4 g,花椒4 g,干姜10 g,黄连3 g(后下),黑附子15 g,肉桂3 g(后下),黄柏9 g,细辛6 g,党参6 g,熟地黄9 g,覆盆子9 g,牛膝9 g,茯神15 g,木瓜15 g。1剂/d,水煎服,2次/d,共7剂。药后腰痛好转,余症减轻。继进7剂。后调整为乌梅丸联合备化汤做成水丸,继服2个月,诸症悉除。观察半年,未再复发。   讨论   剂量比例问题: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原方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炮,去皮)、蜀椒(出汗)、桂枝(去皮)、人参、黄柏等10味药组成。融苦、辛、酸于一炉,方中乌梅收敛止泻;黄连、黄柏清上热;附子、炮姜、桂枝、细辛、蜀椒暖下寒;人参、当归顾护中州,补益气血。乌梅丸之所以应用广泛,在于其寒热并用、阴阳共调、气血兼顾、攻补兼施、刚柔相济,集扶正祛邪于一身,能酸苦泄热、苦辛通降,又可辛甘通阳、酸甘化阴,可协调脾胃升降,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