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移观测站观测总结,资料.docx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岩移观测站观测总结,资料

岩移观测站观测总结,资料 篇一:七公里煤矿11606面岩移观测站设计   织金县城关镇七公里煤矿   11606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   编 制:   总 工:   矿 长:   二0一四年四月八日   七公里煤矿11606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   一、概述:   七公里煤矿11606工作面位于工业广场的北部,工作面上方地表大部分为农田及其树林,观测站的布设时可根据地面实际情况作调整。   本次观测站位于11606工作面 (一采区西南部)的正上方,地势平坦,另外该工作面为一采区接续工作面,受外界影响因素相对较少。   本工作面所采煤层为二叠系龙潭组16号煤,地质构造较简单,厚度较稳定,大部分煤厚在0.82m以上,最大厚度2.2m,平均厚1.64m,倾角4°~10°,平均为7°。   16号煤底板为浅灰色团块状泥岩,16号煤顶板为粉砂质泥岩,间接顶板为粉砂岩夹薄层菱铁岩。   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预计出现顶板淋水或采空区涌水,以淋水水为主。预计11606工作面最大涌水量1m3/h,正常涌水量0.1m3/h。   二、建立观测站的目的和意义   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实测研究是开采沉陷规律研究的最可靠手段,根据有关规程也必须设立地表移动观测站,因此,在工作面上方建立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的主要目的有:   (1)由于本矿16号煤采用炮采开采技术,设置观测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取得本地区因地下煤层开采后,采动地表的移动、变形及破坏规律,包括各种移动角、边界角、移动与变形预计参数,并为进行矿区总体规划、环境评价和矿井设计时,对于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的压煤开采论证提供评价依据;   (2)为安全合理的留设保安煤柱提供技术参数,也为安全合理开采保安   煤柱提供理论依据;   (3)为开展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的开采提供变形预计方法,以便在进行“三下”采煤时,为合理布设工作面和选定开采顺序、制订建(构)筑物及河堤加固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4)由于炮采地表沉陷变形的特殊规律,为了寻求在观测站布设方法、观测手段、研究内容及分析方法等方面的合理性。   三、观测站工作内容   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的基本工作内容可归纳如下:   (1)地表变形观测站设计;   (2)地表观测站实地布设;   (3)地表移动观测(包括联测、首次全面观测、重复水准测量、最终全面测量等);   (4)数据处理与分析;   (5)各阶段参数求取;   (6)地表移动观测总结报告编制。   四、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工业局XX年五月颁布的《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   五、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   1、观测站的布设形式   11606工作面地质构造简单,形状规整,是一采区接续工作面,受外界影响因素相对较少,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相对较易。   结合该工作面上方地表实际情况,初步设计布设两条观测线:一条倾向观   测线和一条走向观测线。   根据地表沉陷预计数据来确定地表移动盆地的边界范围(取下沉10mm为地表移动盆地边界),计算出倾向观测线全长80m,走向观测线、全长300m。   2、观测点的数目及密度的确定   在采动过程中,需要定期观测测点的空间位置,以反映地表点的移动情况。因此,测点的埋设深度应在本地区冻土深度以下0.5m,并保证它和土层密实固结,以使测点和地表一起移动。因本地区开采深度较深,所以在预计下沉盆地的中央区域工作测点的设计采用等间距并使点间距为25m,而在其边缘区域工作测点的设计采用等间距并使点间距为25m。根据观测线的长度可以在工作区域内倾向观测线上设置测点3个,依次编号为Q1、Q2、Q3。在走向观测线上设置测点12个,依次编号为Z1、Z2、…Zn。   在观测线长度以外设置观测站控制点。在观测站存在期间,以控制点的空间位置(x,y,z)做为观测站的起算数据,因此必须保证其坚固、稳定。为了保证观测资料的准确,应对控制点的稳定性定期进行检测。控制点埋设在观测线的两端,每端至少三个,工作测点的外端至控制点的距离及控制点间的距离为80m左右,其中倾向观测线的控制点号分别为KQ1、KQ2、KQ3,走向观测线上为KZ1、KZ2、KZ3。考虑到现场条件,实际布设点位置可做适当调整,但是尽量按设计布设。   3、测点埋点要求   (1)在观测期间能可靠保存,并与地表牢固结合,不受冻害影响。   (2)便于观测高程与丈量距离。若标志露出地表不会被破坏时,用露头式测点比较方便,一般高出地面10~20㎝.如预计到地表下沉后测点可能被水淹没或者被其他充填物埋没,应该考虑选用便于日后加高的测点结构。   (3)控制点与工作面按设计要求用经纬仪标定,并尽量埋在同一方向线上,以便简化观测

文档评论(0)

a888118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