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洞隙稳定性分析的方法浅析①.docVIP

岩溶洞隙稳定性分析的方法浅析①.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岩溶洞隙稳定性分析的方法浅析①

岩溶洞隙稳定性分析的方法浅析①   摘 要:确定溶洞顶板的安全厚度是洞隙稳定性分析的主要目的。为给岩溶区的洞隙稳定性分析提供参考,阐述了洞隙稳定性问题与地下隧道工程的围岩稳定性问题的关系,对岩溶区洞隙稳定性分析方法进行了总结。最后指出,工程地质类比法和结构力学解析法,虽然是目前溶洞顶板的稳定性分析的两种主要方法,但是,由于影响溶洞顶板稳定性的因素较多,因此,洞隙顶板的安全厚度不宜采用单一的方法来确定,建议应在多种方法计算结果的基础上综合确定,必要时,应采用数值分析法进行验证。   关键词:岩溶 溶洞 顶板安全厚度 稳定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TU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b)0073-02   在岩溶发育地区的建筑物地基中,岩溶作用可能会导致地基中的岩溶洞裂隙的大量分布,因此,研究其稳定性对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实际意义。   目前,在工程建设中的洞隙稳定性分析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可见于《工程地质手册》(第4版)[1]或《岩土工程手册》[2]中,其中在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3]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4]也有相关的标准和要求。但是不同教材和规范所介绍的方法基本大同小异。由于影响洞隙稳定性的因素较多,至少涉及洞隙顶板的岩体完整性、洞隙尺寸大小、几何发育形状、岩石强度及顶板上部的荷载大小等因素。而目前的各种分析方法都经过一定的简化,仅考虑其中少数几个影响因素,且每一种分析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其局限性,因此,洞隙稳定性一般要求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分析,并将不同方法的结果进行比对,以综合确定洞隙的稳定性。   1 洞隙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溶洞稳定性问题与隧道的围岩稳定性问题相类似。不同之处是,溶洞是漫长的岩溶作用条件下形成的,属于地质演变的结果,而隧道则是在相对短暂的时间内,能由人工开挖形成,因此,两者在应力条件和地质条件上存在如下差别。   (1)两者的天然应力状态不同。隧道的埋深范围较大,有的隧道埋深可能只有几十米,而有的则可能埋深数百米,且同一隧道随着穿越不同的地貌,其埋深范围变化也很大,例如,隧道进出口附近,其埋深不过几十米,但隧道穿越山体中部时,其埋深可能达几百米。如沪昆高铁在穿越雪峰山的隧道时,最大埋深可达300 m以上。由于隧道埋深的变化范围较大,其天然应力即包括岩土体的自重应力场,也包括地质构造应力。   对于岩溶区的建筑工程来说,建筑对场地的影响深度较小,岩溶处理深度一般不大。根据工程经验,建筑场地的桩长设计不超过50 m,可见建筑场地的岩溶处理深度一般也不超过50 m。也就是说,岩溶建筑场地所处理的大多数是浅层的岩溶洞隙。浅层洞隙的应力分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由于浅层洞隙顶部往往存在一定的岩溶水裂隙通道,洞隙顶部和岩面存在数量不等的贯通或不贯通的岩溶裂隙,从而导致洞隙顶板的应力分布范围较广;一是由于岩石属于脆性材料,且裂隙的存在降低了岩体的完整性,且浅层洞隙顶板较薄,难以形成有效的拱作用,这些因素均使得其受拉能力不如隧道围岩的受拉能力。   (2)二次应力集中。隧道开挖是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的,相对于地质构造来说,可视为瞬时开挖。在开挖过程中,围岩原有的地质构造应力大部分尚未释放。随着构造应力的释放和自重应力的作用,隧道围岩可能会产生冥想的二次应力集中现象,从而对围岩的稳定性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溶洞形成是十分缓慢的过程,其洞隙周围岩体的应力随着溶洞的形成早已经基本甚至完全释放,若没有新的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基本不会出现二次应力集中现象,因此,在洞隙稳定性分析时,通常不考虑二次应力集中的不利影响。   (3)地层岩性。隧道围岩具有多样性,在各种岩石中基本都可以开挖隧道,但是,溶洞主要发生在岩溶区,其岩性以可溶岩为主。可溶岩的种类很多。但地球上的可溶岩主要以碳酸盐岩为主,硫酸盐和卤岩分布不多,研究洞隙稳定性事实上主要就是研究碳酸盐岩的洞隙稳定性。   (4)地下水。隧道开挖对围岩的地下水赋存状态影响巨大,造成地下水径流路径的突变,且开挖后,隧道围岩应力的快速释放,导致了围岩裂隙增大,地下水流速增大,围岩所受的地下水动力对围岩的稳定性的不利影响十分敏感。溶洞是在地下水的溶解和侵蚀作用下形成的,这个过程十分缓慢,地下水的动力变化基本不存在突变过程,因此,溶洞对于地下水的作用敏感程度明显不高。   (5)稳定性评价对象不同。隧道的围岩稳定性是以开挖洞室周围的岩体为研究对象,旨在确保地下开挖空间在正常状态下的使用安全,因此,在稳定性分析时,整体稳定性和局部稳定性均要进行评价。溶洞稳定性主要的研究对象为溶洞顶板的稳定性,侧重于对溶洞顶板的整体稳定性评价。   综上所述,溶洞的稳定性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