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4ES主动脉疾病诊断及治疗
无论哪个部位的主动脉瘤,在随访期间都应评估整个主动脉和主动脉瓣的情况(I C) 腹主动脉瘤,应考虑同时进行筛查周围动脉病和周围动脉瘤的超声检查(Ⅱa C) 主动脉瘤的患者患心血管疾病风险增高,应考虑进行心血管系统的常规预防(Ⅱa C) 影响主动脉瘤扩张的因素 1、家族性TAA、马方综合征 2、降主动脉瘤 3、夹层、高血压等等 主动脉直径显著增宽(升主动脉>60mm;降主动脉>70mm)的患者出现主动脉夹层或者破裂的风险显著增高 升主动脉瘤的手术时机 指南对于马凡综合征建议主动脉根部瘤需要外科干预的最大升主动脉直径为≥45~50mm(Ⅱa C) 对无弹性组织疾病的其它患者,建议最大升主动脉直≥55mm时考虑外科干预(Ⅱa C) 而伴有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的患者,外科干预的标准≥50mm(Ⅱa C) (1)对于患有主动脉根部瘤且最大升主动脉直径≥50mm?的马方综合征患者,推荐进行手术治疗。(Ⅰ,C) (2)对于以下类型的主动脉根部瘤患者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分别为最大升主动脉直径≥45mm?且存在风险因素的马方综合征患者、最大升主动脉直径≥50mm?且存在风险因素的二尖瓣病变患者、最大升主动脉直径≥55mm?且无其他弹性组织缺乏症的患者。(Ⅱa,C) (3)对于身处较小的患者,或是病情进展快、主动脉关闭不全或有妊娠打算的患者,可考虑根据患者体表面积适度减低干预治疗的阈值。(Ⅱb,C) 降主动脉瘤的治疗推荐 1.若患者解剖学状况良好,相比手术治疗,TEVAR?更为理想。(Ⅱa,C) 2.若降主动脉瘤患者病变处最大直径≥55mm,可考虑治疗?TEVAR。(Ⅱa,C) 3.降主动脉瘤患者病变处最大直径≥60mm?且?TEVAR?技术上暂不可行,可考虑手术治疗。(Ⅱa,C) 4.对于适宜介入治疗的马方综合征患者或其他弹性组织缺乏症患者,相比?TEVAR,手术治疗更为理想。(Ⅱa,C) 腹主动脉瘤发生破裂之前大多数是无症状的隐匿存在,当破裂时死亡率>60-70%,而经手术治疗后生存率可>95%,因此根据已有的4个临床试验,对危险人群无症状腹主动脉瘤的筛查给出了建议: 对无症状者治疗建议 1)腹主动脉瘤直径在25-29mm,建议4年后复查超声(IIa, B) 2)腹主动脉瘤直径在30-55mm之间的,须定期复查(IIa, B) 对无症状者治疗建议 1)腹主动脉瘤直径>55mm或增长速度>10mm/年,有指证进行修复(I B) 2)如果大的动脉瘤解剖适合腔内修复术,外科风险可以接受,可行开胸外科手术或行腔内修复术(I A) 有症状者 1)有症状但非破裂的腹主动脉瘤,有指证紧急修复(I C),对破裂的就更有指证了(I C)。 2)如果解剖适合腔内修复术,推荐可行开胸外科手术或行腔内修复术(I A)。 ESC2014?指南特别强调了主动脉疾病长期随访对于患者预后的重要作用,并着重介绍了影像学的随访意义 慢性主动脉夹层随访 主动脉疾病介入/外科手术治疗后随访 (1)推荐使用?CT?造影或?MRI?确诊慢性主动脉夹层。(Ⅰ,C) (2)为了尽快探明患者并发症征象,应采用初始密切影像学监测。(Ⅰ,C) (3)对于无症状型慢性升主动脉夹层患者,可考虑择期手术。(Ⅱa,C) (4)对于慢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应控制其血压<130/80mmHg。(Ⅰ,C) (5)对于复杂?B?型?AD,推荐使用手术治疗或?TEVAR。(Ⅰ,C) 在患者接受?TEVAR?治疗后,监测时间宜选择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然后每年进行。若出现异常状况,应缩短复查间期。(Ⅰ,C) TEVAR?术后首选?CT?作为影像学检查手段。(Ⅰ,C) 对胸主动脉瘤<45mm,建议每年进行影像学检查;对胸主动脉瘤≥45mm而<55mm,建议每6个月进行影像学检查,除非系列影像学检查证实病变稳定(I, C) 感谢聆听 Landmarks A–J should be used to report aortic diameters:(A)sinuses of Valsalva;(B)sinotubular junction; (C) mid ascending aorta (as indicated); (D) proximal aortic arch (aorta at the origin of the brachiocephalic trunk); (E) mid aortic arch (between left common carotid and subclavian arteries); (F) proximal descending thoracic aorta (approximately 2 cm di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