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儒家思想文化-(精选·公开·课件).ppt

第四章儒家思想文化-(精选·公开·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仁学的核心——“仁者爱人” 孔子认为“仁”具有两重含义:一是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爱人”;二是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的内心修养。这两方面构成了仁学的主要内容。 “爱人”是仁的核心和主要内容,也是最高的道德原则。 孔子所说的“人”是泛指一切人(泛爱众)。他认为一切人皆有“仁爱之心”。仁爱之心来自血缘情感。从人们的血缘情感出发,他把 “亲亲”扩充到“泛爱”,推导出“仁者爱人”的结论, 孔子在倡导 “爱人”的同时,也主张“恶(不仁德的)人”。 3、为仁之本——孝悌 孝悌是为仁之本。孝是小辈敬爱长辈, 悌是弟弟尊敬兄长。孝悌就是“笃于亲”。 孔子在讲“泛爱众”的同时又讲“笃于亲”。说明“仁爱”是有先后、远近、厚薄、亲疏的差别之爱,而不是平等之爱。“爱人”之情是爱亲之情的扩大。 周代“尊尊”的社会等级制度,就是在“亲亲”的守法情感基础上建立和巩固起来的。而在孔子看来,恢复并巩固周礼,就是仁。而恢复这样的“仁”必然要从家族内部关系入手。所以,孝悌是为仁之本。 4、为仁之道——忠恕 忠恕是贯穿于仁学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忠恕”是‘仁爱’这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 其基本精神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忠”是积极的美德。在孔子那里,“忠”即“心”放于中央,含有真心诚意、积极为人之意。 “忠”不是专指处理君臣关系,还包含着 “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等一系列道德内容,以及“由己及人”,由父子及于君王以至整个社会、国家的多层次的、完整的道德范畴。 “恕”是消极的、起码的道德。它的起码要求是人生在世,实在做不到“忠”,也不要有害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还含有宽恕别人的意思。 二、德政与仁爱 1、以德治政思想的提出 孟子把仁的道德原则和道德理想应用于政治领域与国家的治理,形成了德政、德化的伦理政治思想。孟子认为,实行德政的关键在于统治者的德性修养。他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把统治者本身能否“正”作为政治好坏的先决条件。 2、孔子的道德修养论 实现以德治政,就必须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孔子认为,为仁与为人要受文、行、忠、信四个方面的教育,以便培养多方面的修养,尤其是仁德修养。 克己修身、反躬自省是道德修养的主要方法。 三、仁学思想的意义与影响 仁学观念在中国绵延几千年。不论是遇到民族大分化或是大融合,是社会的大衰退或是的大进步;也不论是统治者大力提倡还是弃而不顾,它都以顽强的生命力保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民众中。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产生新的形式和增添新的内容,一直延续到今天。 1、仁学思想的积极影响 仁学成为进步的思想家们反对残暴苛政的一种理论武器。历史上每一朝代开明与否,都与最高统治者们的仁政道德观念的强弱密切相关。 2、仁学思想的局限性 在阶级社会中,“仁”的本身深深打上统治阶级意志的烙印。仁学道德对人民大众也具有虚伪性和欺骗性。 3、仁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既有封建主义的糟粕,也有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积极因素。这些积极因素可以归纳如下: “仁者爱人”的思想,对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具有现实意义。 “施仁政于民”的道德理想在今天也仍然不过时。除去封建主义的糟粕,仁政的合理因素仍然是今天社会主义道德所需要的。正君心和正己、正人的道德思想对于今天居于领导地位的人来说,应该成为一种为政所必须具有的道德。 儒学提倡的用仁来教化民众的思想,对于今天更有直接意义。 “入世”通俗的理解是“进入社会,安身立命”。儒学的基本内容就是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积极的“入世”精神,是儒家文化的显著特征。 儒家的入世精神表现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修身”论 1、修身伦理思想的形成 秦汉之际成书的《大学》和《中庸》是修身伦理思想的重要著作。书中提出了相应的“修身”原则。 《大学》篇认为修身是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根本,《中庸》篇把“中庸”作为修身的最高原则,要求人们立定“中”道,做到不偏不倚。既不过分,也不要不及。即“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宋明时期,理学家们把“修身”和“养性”结合 起来,提出了“修养”的概念。主张通过各种修养方法,变化气质,陶冶性情。 2、修身的基本方法

文档评论(0)

夏天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