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粳稻的研究进展.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杂交粳稻的研究进展

杂交粳稻的研究进展   摘要阐述了杂交粳稻的研究现状,分析杂交粳稻育种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相应对策,以为杂交粳稻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杂交粳稻;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51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4-0042-02      水稻是世界上第二大粮食作物,全世界大约有5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要食物来源,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水稻,年播种面积达1.53亿hm2,仅次于小麦。在中国,水稻是第一大粮食作物,是约7亿人的主食,具有7 000多年的稻作历史。年播种面积为0.33亿hm2,总产量为2.0亿t,平均单产达6.33 t/hm2。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稻国,总产量居世界之首,单位面积产量在近几年来也有所提高,主要是由于杂种优势的应用和发挥[1]。开展和研究杂交粳稻,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可利用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稻作面积也随之减少,为解决21世纪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保证稻作总产,关键在于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杂交粳稻的推广可提高粳稻地区杂种优势利用率,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同时,通过推广杂交粳稻和优化栽培技术,可以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杂交粳稻的研究现状   1926年Jones首先提出水稻具有杂种优势,中国、印度、美国、日本都曾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水稻杂种优势生产应用的设想。其中日本的新城长友在1966年育成了具有“Chinsurah Boro II”细胞质的“台中65”不育系,1968年首先实现杂交粳稻的三系配套技术,但却未能在生产上利用。我国在1964年由袁隆平院士开始杂交水稻的研究后,1973年成功实现籼型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1975年相继实现杂交粳稻的三系配套,1976年开始在全国推广,成为世界上第1个成功进行水稻杂种优势商品化利用的国家。粳型杂交水稻的研究是1965年由李铮开始的,1969年育成滇一型不育系,1972年中国农科院从日本引进Boro II细胞质,辽宁、湖南等省农科院把它转育成黎明和丰锦等不育系,但却没能得到一个有效的恢复系,而是利用籼粳交的手段配制出一个杂交优势较强的粳稻在生产上推广应用[3]。   我国北方杂交粳稻区主要分布在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宁夏、新疆等地。20世纪70年代初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为解决籼粳两大基因的杂种F1的不亲合性,利用“籼粳架桥”技术首先育成我国第1个高配合力粳型恢复系C57和杂交粳稻组合黎优57、秀优57,随着以黎优57和秀优57为代表的杂交粳稻的育成和推广,大大提高了辽宁和宁夏的水稻单产水平。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北方12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推广杂交水稻133万hm2,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世纪90年代中期又育成具有高配合力的偏粳型强恢复系C418,在全国粳稻区应用十分广泛。1998年育成新组合屉优418、辽优322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利用C57、C418进行配制并审定的组合,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前景十分广阔。   2杂交粳稻育种存在的问题   2.1杂种优势较低   杂交粳稻不如杂交籼稻的杂种优势强,生产中杂交粳稻实际增产优势的应用仅为10%左右,由于恢复系在粳稻中很难找到,而受遗传因素影响,导致不能直接利用籼稻的恢复基因,因此,必须通过“籼粳架桥”技术获得中级材料,以利用籼稻的恢复基因,同时利用籼稻的广适性、抗逆性等优良有利基因[4]。现在人们认识到进一步提高杂种优势的程度应掌握2条基本原则:一是双方亲本自身生产力水平要高,在高起点上借助杂优利用实现水涨船高,将超亲优势与竞争优势统一起来;二是双方亲本的遗传差异必须加大,但要适度。   2.2杂交制种纯度和产量问题   BT型不育系是中国杂交粳稻种应用最广的三系不育系,具有开颖小、柱头外露率近乎为零、父母本花期存在时差的问题,以致制种产量低和繁殖困难,且易受高温条件的影响,使其花药开裂、散粉,从而自交结实。其是导致杂交粳稻种子纯度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2.3 杂交粳稻的米质不及常规粳稻   农业部于2000―2001年对中国水稻品种进行普查发现, 288个粳稻样品中有91个优质常规粳稻达3级以上国家标准品质,约占32%。而杂交粳稻仅12个,只占4%。在这种差异显著的情况下,农民产生选择倾向性,这也是常规粳稻受到农民青睐,而杂交粳稻得不到发展的重要原因。   2.4环境条件的影响   天气的变化会影响稻米的质量。由于不育系花粉败育时期较晚,连续高温条件下会造成不育系的散粉现象,极大地影响稻米的品质。实践证明,在水稻抽穗开花期,高温将导致水稻开颖角度、花丝长度和花粉粒直径明显增大,花药开裂、花粉可染率明显下降,降低稻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