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敬畏·的反思.docVIP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机遇·敬畏·的反思

机遇·敬畏·的反思   【开栏的话】   在“中国崛起”的历史承担与“中国梦”的时代召唤下,新闻传播学的文化自觉与学术自信近年来被不断关注与热议。深入挖掘熔铸中国血统的新闻传播学术命脉,充分把握展现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思想传统,这不仅是学科建设的题中之义,更决定着中国在国际话语平台中的角色与分量。作为新中国新闻传播学建设与发展的亲历者、见证人,60余年来,几代学者筚路蓝缕、上下求索的学术人生构成了展现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的鲜活窗口,他们的教育背景、治学经历、研究旨趣、学术见解,他们的贡献与遗憾、经验与忧虑、困境与突破,他们对前辈的使命继承及其对后学的导引方向,他们的学术命运与时代、学科之间的关联,这一切无疑都是探寻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的源头活水。为此,本刊特邀请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青年项目《当代杰出新闻学者口述实录研究》的主持人陈娜博士开设学术访谈专栏“对话学者”,以期通过当代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师者”之口,寻访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术轨迹,展现中国气派的新闻传播学者风貌,勾勒中国风格的新闻传播研究格局。   【主持人简介】   陈娜: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首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第一名等。   与吴廷俊的约访始于2011年,当时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学会在天津召开年会,我本打算借机相约,怎知吴廷俊来去匆忙,未及我开口,他便离津南下。一年后,年会选址广西,我再次携愿而来,吴廷俊坦言被我打动,终于在怡人的巴马县接受了我的采访。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吴廷俊并不轻易允诺旁人的要求,威严审慎自不待言,而若他一旦接受你,便隔阂尽消,赤诚通达。持续三个小时的访谈,吴廷俊畅论学术人生,时而低缓,时而高亢,嬉笑怒骂,通透爽直。更让人感动的是,访谈结束后不多日,他还专门让人寄来书稿与资料供我写作参考。有人说吴廷俊很真,这真,令人敬重,也令人感念。   “全是一些偶然的机遇”   吴廷俊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一个农民家庭,和许多同时代的学人一样,他们有着诸多相似的经历:出身寒门,年少聪慧,一路求学。新中国的历史造就了这一代人似乎注定的人生际遇,他们忍受过青年时代求知的艰难与前途的迷茫,承受过中年时代转行的压力和治学的清苦,并且在时代的巨变之下默默地完成着深刻的自我重塑。而种种这些,对于吴廷俊来说都不例外。   在谈到过往人生的经历时,吴廷俊总会下意识地用到一个词――“偶然”。在他看来,进入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任教是“偶然”,走上新闻学研究道路是“偶然”,选择新闻史作为研究方向是“偶然”,出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是“偶然”,甚至当选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中国新闻史首席专家也是“偶然”……然而,这一连串的“偶然”之下非但不是他人生态度的散漫随意,反而映衬了他对命运抉择的不断突破以及阅人历事后的举重若轻。   吴廷俊最早对“历史”产生某种特殊的情结源自于父亲的遭遇:“我父亲在解放前当过新四军,参加过抗日战争。由于解放战争初期‘五师突围’的历史问题,解放后,他成为被‘肃反’的对象,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虽然改革开放后给予平反,但是这个事情使我感觉历史之真伪这个东西真是很不好说,很难弄,很可怕,很重要。小时候父亲的这段经历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以后的道路。”正是这段“心结”,让吴廷俊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开始对历史充满了敬畏、探索与反思,只是谁也未曾料到,这个曾经在历史复写中被冤枉过的家庭,日后却真的走出了一个抒写历史的大家。   1964年,吴廷俊从湖北荆州中学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从此在这个被他看来“既给了我好的东西,又给了我不好的东西”的学府中,度过了“庆幸又遗憾”的6年。20世纪60年代的武大中文系正值鼎盛,治学严谨,名流云集,藏书颇丰,底蕴深厚。但是,吴廷俊对这里趋于保守的学术环境一直保持着较为清醒的态度,他继承了武汉大学极高的学术品位与学术操守,又反思着因为封闭和内耗而给这里带来的种种问题。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波终究改变了他原本平静的求学生涯:“我感到很遗憾,考了个好大学,却没有正儿八经地念几本书,我们正常学习不到两年,‘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完全没有学习氛围了,一辈子就是遗憾这个。”   “文化大革命”初期,吴廷俊先是到武大襄阳分校搞“斗批改”,后又被派到武汉军区政治部农场当“军垦战士”。1972年,吴廷俊被分配到湖北省沙市三中担任语文教师,如果不是一次偶然的机遇,这个原本在沙市已经小有名气的优秀中学教师恐怕就沿着这条轨迹继续走下去了。   1985年,华中工学院开始创办文科,时任校长朱九思先生开创了国内学界的几个第一,“当时朱九思有三个大动作,一是在工学院里办文科,二是文科招收研究生,再就是在全国网罗人才”。吴廷俊回忆说,当年朱九思为了学校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