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香港城市大學
香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1
第4 號意見書
超越零和角度:重新剖析香港人的身份認同2
3 4 5
李芝蘭 、石磊 、李建安
2018.02
超越零和角度:重新剖析香港人的身份認同
一、緒言
「身份認同」近年愈來愈受注視,可惜不少討論都跌入了「二分法」的思路。香港各
界在談及「身份認同」時經常會引用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的結果,並從受訪者認同
1 香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CSHK) 成立於2017 年6 月,是一個開放和跨科學的研究平台,旨在促進及增強
香港學術界、工業界和專業服務界; 社會及政府; 以及香港與不同區域之間,在現實可持續發展問題上的
協作,並進行有影響力的應用研究。中心總監為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教授李芝蘭教授。本中心於
2017 年獲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計劃 (SPPR) 撥款研究「香
港專業服務與一帶一路:推進可持續發展的創新能動性」 (編號: S2016.A1.009.16S)。更多有關資訊,請瀏
覽香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的網頁:.hk/cshk 。歡迎提供意見,請電郵至:
sushkhub@.hk 。
2 此政策意見書內容主要源自石磊、李芝蘭、蔣義紅的學術研究成果: H. Christoph Steinhardt, Linda Chelan
Li Yihong Jiang (2017), ‘The Identity Shift in Hong Kong since 1997: Measurement and Explanatio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10.10802018.1389030.
3 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教授、香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總監。
4 (H. Christoph Steinhardt) 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東亞學系副教授 、曾任香港 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副教授。
5 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副研究員 、香港持續發展研究樞紐成員 。
1
自己是「香港人」、 「香港的中國人」、 「中國的香港人」或「中國人」 的比例分佈
及趨勢推論 ,這種「零和」的解讀導致嚴重的誤判 ,即當調查指出受訪者認同為「中
國人」的比例下跌時,社會輿論往往會簡單歸因為香港人 「缺乏國家觀念」或「地方
意識抬頭」 。在這個結論下要增強香港人的 「中國人」(或「國家」) 的身份認同,最
直接的方式就是透過去本土化或增強國民教育等方式來應付,但從過去幾年的經驗看,
實施的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我們進一步分析了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的民調數據,顯示出「中國人」與「香港人」
兩個身份認同其實並不相悖 。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在身份認同的調查中有兩條問題分別
要求受訪者對「香港人」(Hong Kong citizen) 以及「中國人」 (Chinese citizen) 兩個
身份作獨立評估 ,結果顯示自1997 年回歸開始至2017 年間,「香港人」這個身份的
認同度一直沒有大的改變(即使2014 年佔中運動發生後也是如此) ,而「中國人」這個
身份在回歸之初也有相當的認同度 ,並且逐年慢慢增長至2008 年達到高峰 。由此觀
之,「香港人」與「中國人」這雙重身份在很長一段時間是同時獲得認可的。
那到底是甚麼厡因導致情況在 2008 年出現變化呢? 我們再從港大民研數據中,整理對
比了港人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以及對中央政府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