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史(20)(上)__本书编写组.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一、民国习俗概述 辛亥革命胜利后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这在整个中国的 历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不仅结束了延续260多年的清王朝的统治, 而且宣告了长达2000余年的封建帝制的灭亡。此后,不论是在政治和经济方 面,还是在社会和文化方面,都产生了引人注目的重要变化。 社会变化中最值得重视的是习俗的变化。我们拟用 “变化大,不平衡” ① 六个字来对民国时期 的习俗加以概括。 所谓 “变化大”是就纵向而言的,指民国时期习俗的变化比以往任何时 期都大,可谓 “飙转豹变”,令人耳目一新。“变化大”与下列因素密切相 关:民国前某些少数民族习俗的广泛存在,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 对移风易俗的有力推动,各届政府、各类政权和多数上层人士对习俗变迁的 高度重视,西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大规模东渐,先进分子对民主与科学 的大力提倡,习俗所呈现的民族化与政治化的强烈倾向,新文化运动、移风 易俗运动以及与此有关的团体、报刊和论著的空前繁荣。 “不平衡”主要是 就横向而言的,指民国时期习俗的变化存在民族、地区和阶层等方面的不平 衡性。尽管俗话说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习俗横向上的不平衡性在 任何时期都普遍存在,但由于民国时期习俗的变化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大,所 以在变与不变、快变与慢变以及向前变与向后变之间所体现出的不平衡性也 比以往任何时期都突出。这种不平衡性主要指:汉族的变化大于少数民族的 变化,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文化先进地区的变化大于文化 落后地区的变化,上层人士的变化大于下层人士的变化,城市的变化大于农 村的变化。如再深一层,同样是在农村,则共产党统治的农村的变化大于国 民党统治的农村的变化。如更深一层,同样是在国民党统治的某个具体乡村, 则学生和经商者的变化大于农民的变化。由此看来,横向上的 “不平衡”不 仅广泛存在,而且包括深浅不同的若干层次。而究其原因,应与下列因素有 关: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地理环境复杂以及对习俗变化有重要影响的 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极不平衡。 “不平衡”还有三点含义:一是民国时期习俗的变化小于同期政治和经 济等制度的变化;二是习俗本身各类的变化也不平衡,如 “交通”类的变化 大于 “居住”类的变化,而在“交通”类中陆路习俗的变化又大于水路习俗 的变化;三是民国时期各时段的变化也不平衡,有的时段变化大,有的时段 变化小,还有的时段向后退。当然, “不平衡”的第三点含义不属于前述的 “横向”,但也有别于前述的以整个历史为视野的大“纵向”,而是属于局 限于民国时期内的小 “纵向”。 “变化大,不平衡”体现在各类习俗中又各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从节日 习俗看,民国初年的改行公历一方面对传统节日产生了某些冲击,另一方面 又在当时人的生活中产生了许多不便,有时只好一个节日过两次,既过公历 也过农历。所以尽管民国时期的新旧节日多达数十个,但大多数地区和大多 数人仍然重视传统节日。 从服饰习俗看,民国初年受推翻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 ① 本书所述民国习俗史,时间起自1912 年,迄于1949 年。 废除清朝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男子服装出现了从长袍马褂向中山装 和西装逐渐过渡的趋向,女子服装出现了日益华丽和普及旗袍的趋向。在饰 物方面,不同的民族、阶层和年龄所佩戴的饰物具有很大的差别。 从饮食习俗看,民国时期的饮食比同期的服饰变化小,如大多数人仍是 一日三餐,吃饭时仍采取共餐制,重要的传统节日食物仍在盛行,主食、副 食和饮料的基本内容也无太大变化。唯一值得提及的重要变化是随着西方文 化影响的加深,西餐、西式调味品、洋酒、啤酒、汽水和咖啡等在某些地区 和阶层中逐渐流行。 从居住习俗看,民国时期的重要特点之一是西式建筑或中西合壁式建筑 日益增多,这使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以及城镇和乡村在居住方面的差别进一 步明显化,因为真正能够建造并住上西式或中西合壁式高级住宅的一般只限 于城镇中汉族的上层人士,而一般人的住宅条件仍很简陋。此外,中国人历 来十分重视的建房习俗在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中也有不同的表现。 从交通习俗看,火车、电车和汽车的发展速度较快,但主要限于城市。 新式人力车在城镇也逐渐流行。兽力车和旧式人力车主要流行于农村和小城 镇。船

文档评论(0)

七七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