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湖南婚姻礼仪消费及的的特点.docVIP

清代湖南婚姻礼仪消费及的的特点.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湖南婚姻礼仪消费及的的特点

清代湖南婚姻礼仪消费及的的特点    清代湖南的婚姻礼仪消费表现出逾越礼制性、奢侈性和婚嫁论财性等特征。清代湖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形成当地婚礼消费特征的物质基础,当时全国流行的奢靡风气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封建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则起到了导向作用。研究清代湖南婚姻消费现象,对现代社会也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清代;湖南;婚礼;礼仪消费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2-0132-05   吴正东(1975―),男,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工业大学思政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史;姚伟钧(1953―),男,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史。(湖北武汉 430079)       《礼记?昏义》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男女之间的结合实质是为了种的繁衍,男女之间的婚姻涉及整个家族的利益和声誉,因此人们非常重视婚姻的形式,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礼仪。但是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古代婚姻仪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都将婚姻与钱财直接联系起来,打上了金钱的印记。在清代的湖南,婚姻与金钱联系更为紧密。虽然有开明人士及官府对繁重的金钱负担指出弊端并予以指责,但是这一陋习仍难以消除。      一   清代湖南婚姻礼仪消费的内容,包括下列几项:   (一)聘礼和奁妆    清代湖南婚姻礼俗遵从古代礼仪:“聘妇之初,婿家先书男子年庚于红笺,谓之?书。媒氏致之女家,副以鹅、酒、豚、果、?、镯。近或行猪羊,聘金数十两。女家亦书女子年庚于绿笺,复于婿家,回以冠履、布匹、纸笔、墨砚,是谓定亲。将婚之先,婿家择吉倩媒氏通之女家,名曰报日。继以服饰、鸡豚之属献之,名曰过礼。近或议帮奁资数十两,女家允报回书。婚之日,婿家饰彩轿、设香案……鼓吹至女家。”[1](卷四《 风土?风俗》,P4) 婚姻礼仪如此繁文缛节,主要是为了表明人们对婚姻关系的重视。婚姻按照礼的程序进行才是合法的,只有明媒正娶才能作为合法妻子,否则只能属于从属地位的妾,给个人和家族带来羞辱感,所谓“聘则为妻,奔则为妾。”   为了完成两性间的婚姻结合,男方需要向女方家下聘礼,而女方家则需要办置奁妆。聘礼是男方赠送给女方家庭的财礼,包括实物和金钱等;奁妆则是女方给出嫁之女所置办的嫁妆,包括生活家具用品和服装首饰等。对于聘礼和妆奁的多寡,最先一般视家庭条件而定。但许多条件较优越的富裕家庭在财礼上大开风气。郴州府“富者用金银首饰、绸缎布匹、猪羊鸡鹅、饼果之属,费数十金”[2](卷二十一《风俗》,P10)。同时因地域和时间的不同,聘礼也由有一定的差异逐渐增多。这些费用对普通人家来讲已是难以承受得了。同样女方给出嫁女儿办置的奁妆也不惜巨资,花费不菲。其原因是婚嫁后有的地方会组织妇女对嫁妆进行评验,“男家妇女皆将新妇妆奁评验”[3](卷九《风俗》,P5),以此来决定婚后在夫家地位的高低。由于不希望女儿在新家庭受到欺侮,所以女方家大肆操办以提高女儿在婆家的地位和讨得欢心,同时可以使女儿对新家庭建立认同感。同时,服饰是向外界展示家庭经济条件和身份地位的象征,人们对于服饰的选择,也是精挑细选。“衣服易棉布而绫缎,首饰邑铜角而金银,甚且珠翠。”[4](卷十八 《风土》,P3)即使是以节俭和家教良好闻名的曾国藩也未能免俗,在嫁女时亦准备了两百两银子为大女儿置办奁具。[5](P787)高昂的陪嫁费用对于达官贵人或富裕之家并不困难,但却成为许多普通人的累赘。这些聘礼只是人们最通常的做法,随着时间的变化,各项费用也随之增加。   (二)婚宴消费    婚宴的消费是婚姻消费中比较大的一项,也是人们乐于消费的项目。婚宴的举办,即向世人宣告婚姻的合法性,它“既是获得被社会承认的需要,又是男女双方为巩固已建立的婚姻关系本身的需要”[6](P84)。所以穷苦人家即使举债也会完成这项重要的仪式。婚宴筵席的操办也极其讲究,在光绪以前“宴宾客尚简,物薄情真,不过鸡、鸭、肉、鱼,随时蔬菜,八人一席,酒不尽醉;偶遇喜庆,以十肴为准,贺仪亦薄,彼此往来自易。司马温公所谓‘食不过数肴,酒不过数巡’”,光绪时,菜品种类和筵席的档次都有所提高:“山珍海错,红白烧烤,器美品多(或八大、八小,或十大、十小,俗名‘流星赶月’,外小碟十余,点心二次),父老相传数十年前未尝数见……谚云:‘富家一席酒,贫家半年粮。’”[7](卷五《风土?风俗》,P21)并且随着商业贸易和交通运输的发达,许多原来在沿海地区才有的海味也出现在筵席上。“今稍裕之家,虽乡里肆筵召客,觉非用海味无以示敬。”[8](P661)人们办婚宴的时间有多达数十日之久,“竞尚奢靡,宾客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