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的版).ppt

2017-06-2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的版).ppt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七、治疗体会 其他 既往文献中提及的其他抗凝药物(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等),由于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而且有可能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因此不推荐使用。 活化的蛋白C(APC)、抗凝血酶(AT)、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和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rFⅦа)等治疗手段对于DIC的疗效,目前国际上尚存在较大争议,国内也暂未推广应用。 八、结语 导致DIC的病理机制不甚一致,诱发DIC的原发疾病各有特点,因此DIC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不能一概而论,需应用分层治疗原则,根据DIC的不同病理分期,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来综合考虑。 DIC患者往往凝血激活、凝血因子消耗和纤溶亢进中两种或三种病理状态并存,因此三个分期多存在一定交织而无绝对的界限,在治疗上需紧密结合患者临床过程及实验室改变进行判断并采取综合措施。 在DIC的治疗原则中,去除诱因和治疗原发疾病尤为关键,还包括抗凝治疗、凝血因子的补充、抗纤溶治疗及支持治疗等。 肝素的使用和凝血因子的补充要注意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蒋守银 浙医二院急诊医学科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7,38(05): 361-363.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7,38(05): 371-374. 我如何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一、概述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在许多疾病基础上,致病因素损伤微血管体系,导致凝血活化,全身微血管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以出血及微循环衰竭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在DIC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涉及到凝血、抗凝、纤溶等多个系统,临床表现也多样化,容易与其他引起出凝血异常疾病相混淆,因此DIC的诊断仍然是一项需要丰富专业经验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二、临床表现 DIC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众多疾病复杂病理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其主要基础疾病或诱因包括: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病理产科、手术及外伤等。除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外,尚有DIC各期的临床特点,故临床表现复杂且差异很大。 DIC早期高凝状态期,可能无临床症状或轻微症状,也可表现血栓栓塞、休克;消耗性低凝期以广泛多部位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继发性纤溶亢进期:出血更加广泛且严重,难以控制的内脏出血;脏器衰竭期可表现肝肾功能衰竭,呼吸循环衰竭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 二、临床表现 DIC典型的临床表现如下: 1.出血:自发性、多部位(皮肤、黏膜、伤口及穿刺部位)出血,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2.休克或微循环衰竭:休克不能用原发病解释,顽固不易纠正,早期即出现肾、肺、脑等器官功能不全。 3.微血管栓塞:累及浅层皮肤、消化道黏膜微血管,根据受累器官差异可表现为:顽固性休克、呼吸衰竭、意识障碍、颅内高压、多器官功能衰竭。 4.微血管病性溶血:较少发生,表现为进行性贫血、贫血程度与出血量不成比例,偶见皮肤、巩膜黄染。 三、实验室检查 DIC的实验室检查包括两方面: 一是反映凝血因子消耗的证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激活的凝血活酶时间(APTT)、Fib浓度及PLT。 二是反映纤溶系统活化的证据,包括Fib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D、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此外,国外近年来开展分子标志物用于DIC早期诊断,发现部分标志物,如TAT(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可有诊断意义,有望用于临床。 四、诊断 在DIC诊断中,基础疾病和临床表现是两个很重要的部分,不可或缺,同时还需要结合实验室指标来综合评估,任何单一的常规实验诊断指标用于诊断DIC的价值十分有限。 近年来欧美和日本专家相继制订出多指标的DIC积分诊断系统,包括: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标准(ISTH)、日本卫生福利部标准(JMHW)、日本急诊医学学会标准(JAAM)。 四、诊断 上述三大积分系统目前在国内临床使用较为混乱,尚无在中国人群对上述三大积分系统进行验证的研究数据。 为进一步推进中国DIC诊断的科学化、规范化,统一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于2014年起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回顾性与前瞻性研究,建立了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hinese DIC scoring system,CDSS)。 原发病 临床表现 实验室指标(PLT,D-D,PT/APTT,Fib) 该系统突出了基础疾病和临床表现的重要性,强化 动态监测原则,简单易行,易于推广,使得有关 DIC诊断标准更加符合我国国情。此外,DIC是一 个动态的病理过程,检测结果只反映这一过程的 某一瞬间,利用该积分系统动态评分将更有利于 DIC的诊断。 非恶性血液病:/=7分诊断为DIC 恶性血液病:/=6分诊断为DIC PS.恶性血液病主要包括急慢性白血病、恶性淋巴 瘤、多发性骨髓瘤、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疾病 五、

文档评论(0)

勤劳的小厮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