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常见的第五章-膜分离(修订)
三、纳滤 *在反渗透基础上发展起来,截留分子量介于超滤和反渗透之间(1纳米以上) *复合膜 *分离机理(截留筛分和静电作用) 分离行为与其带电性能、溶质的带电状态、pH等有较大关系 * 阴离子 NO3-、Cl-、OH-、SO42-、CO32- 阳离子 H+、Na+、K+、Ca2+、Mg2+、Cu2+ 截留率递增 §5-3 反渗透膜分离过程 一、渗透与渗透压的概念 半透膜(不对称膜或复合摸) 盐水 纯水 纯水侧水的化学势为: ?o水 盐水侧的化学势为: ?水= ?o水 + ?RT lnXw 渗透系数 水的摩尔分数 ?o水 ?水 渗透 渗透:溶剂透过半透膜由低浓度端向高浓度端迁移的现象 h 对应的压力称为渗透压(?) 渗透压(?):渗透达到平衡时,低浓度端高出高浓度端的 液柱高h对应的压力 渗透平衡 渗透压的数学表达式 按Van’t Hoff 方程: 对单一组分体系有: 溶质的浓度 对多组分体系有: 渗透系数?: 理想溶液的渗透压 稀溶液的渗透压 ?与溶质的离解状态有关 对于电解质溶液, ?1,其值为离解的各阴阳离子的总和 对于非电解质溶液, ?=1 可见:渗透压(?)与溶质的性质和浓度相关 二、反渗透与反渗透膜分离 盐水 纯水 半透膜(不对称膜或复合摸) 外压(P) P ? 纯水 反渗透 1。反渗透 在一个大于渗透压的外压存在下,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由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迁移的现象 2。反渗透过程发生的必要条件: 有一张高透过性(溶剂分子)和高选择性的半透膜 有一大于渗透压的外压存在 3。反渗透膜分离 利用反渗透现象进行的分离溶质和溶剂的过程 三、反渗透膜分离的传质机理 1。氢键理论 (1)基本假设 膜表面有一层与膜紧密 结 合的结合水层 反渗透膜由致密活性层和 多孔层组成 活性层 多孔层 结合水层 (2)理论核心 溶液中的水与膜上的活性 基团通过一连串的氢键形 成与断裂通过致密层 水分子依靠毛细管作用通 过多孔层 (3)理论的指导意义 反渗透膜材料应具有很好的 亲水性和产生氢键的能力 膜越薄越好 2。溶解扩散理论 (1)基本假设 反渗透膜为致密无孔的完整膜(理想膜) (2)理论核心 溶剂和溶质首先吸附溶解在膜材料的表面上 溶剂和溶质依靠各自的化学位差在膜中扩散 溶剂和溶质分子在膜的透过侧解吸 控制步骤 按Fick定律有: 膜的透水率(Jw)为 : 水在膜中的扩散系数 水在膜中的浓度 水的偏摩尔体积 膜两侧外压差 膜两侧渗透压差 膜的厚度 膜的水透过系数 膜的盐率(Js)为 : 溶质在膜中的扩散系数 溶质在溶液和膜两相中的分配系数 膜两侧溶质的浓度差 膜的厚度 (3)理论的指导意义 膜材料对水具有很好的溶解和扩散能力,但对盐的 溶解能力和扩散能力差 膜越薄越好 3。优先吸附-毛细管流理论 (1)基本假设 膜表面具有适宜的化学性质和一定数目的适当孔径的毛细管 (2)理论核心 膜表面优先吸附水,对溶质有负吸收,膜表面形成纯水层。 纯水层厚度为: 纯水层的水顺膜表面毛 细管流出膜 纯水层 毛细管 溶液中溶质活度 界面张力 溶质的活度系数 溶液浓度 (3)理论的指导意义 指出了反渗透膜过程由两个因素控制 膜表面的优先吸附过程(平衡效应): 与膜材料、溶剂及溶质的相互作用有关 溶剂及溶质通过膜孔的流动过程(动态效应): 与膜结构、溶剂及溶质分子的空间位阻有关 指出了反渗透膜应该具有: 指出了反渗透膜的透过机理既与膜的性质(材料和 结构)也与溶剂及溶质的性质相关 膜孔大小应为纯水层厚度的2倍(膜的临界孔径) 膜材料为亲水性的 膜应该越薄越好 §5-4 液膜分离 一、概 述 1、液膜的概念 悬浮在液体中的很薄的一层乳状液微粒 2、液膜的优点 膜很薄,一般为1-10?m,只有固膜的1/10。 比表面积很大。 传质速度很快, 制备简单 分辨率高,能分离性质极为相似的组分。 3、液膜体系的组成 内相(I 相) 膜相(II 相) 外相(III 相) 内相(I 相) 膜相(II 相) 外相(III 相) 一般:内相与外相互溶;膜相与内外相均不互溶 (1)按形状分 4、液膜的分类 带支撑体液膜 特点: 稳定性差、制备麻烦 单滴型液膜 特点: 稳定性差、颗粒大 乳状液液膜 特点: 稳定性好、颗粒小、比表面积大、很薄、传质速度快 (应用最广泛的液膜) (2)按组成分: 水/油/水型 即:W/O/W型(油膜) 油/水/油型 即:O/W/O型(水膜) (3)按传质机理(膜相组成)分: 不含流动载体型液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