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相平衡关系在吸收过程中的应用 1、判断过程进行的方向 y ? y*或 x* x 或 A由气相向液相传质,吸收过程 平衡状态 A由液相向气相传质,解吸过程 吸收过程: y · P y x · · A B C x y* y* y 2 确定传质过程的推动力 表示吸收推动力 表示解吸推动力。 气、液相组成分别以p,c 表示, 吸收推动力为 · A P Y Y* X X* 3、指明过程进行的极限 过程极限:相平衡 1. 逆流吸收,塔高无限 2. 逆流吸收,塔高无限 V,y2 V,y1 L,x2 L,x1 【例1】含有30%(体积)CO2的某种混合气与水接触,系统温度为30℃,总压为101.33kPa。试求液相中CO2的平衡浓度ce? 已知:P总=101.33kPa,y=0.3,查表2-1得30℃时CO2在水中的亨利系数E=1.88×105kPa 解题思路: c*=H ·p p= P总·y(道尔顿分压定律) (H~E关系) 解:由于总压不高,适用于亨利定律c*=H ·p 由道尔顿分压定律可知, CO2在气相中的分压为 p = P总·y =101.33×0.3=30.4kPa 由H~E关系 30℃时CO2在水中的亨利系数 E =1.88×105kPa 因CO2是难溶于水的气体,因而溶液的浓度很低, 溶液密度和摩尔质量可按纯水计算, 即ρ=1000kg/m3, Ms=18 代入公式中可得 【例2】 含溶质A且摩尔分率为x=0.2的溶液与压力为 2atm, y=0.15的气体等温接触,平衡关系为:p*=1.2x, 则此时将发生 过程。 用气相组成和液相组成表示的总传质推动力分别为 Δy= ,Δx= (摩尔分率)。 如系统温度略有增高,则Δy将 。 如系统总压略有增大,则Δx将 。 解题思路: (1)若 y y* x x*时为吸收过程 ,反之为解吸过程 (2) (3)若 t ↑,m↑, y* ↑, Δy↓ 已知条件:x=0.2,p=2,y=0.15,E=1.2 m=E/P y ? y* x ? x* y* =mx x* =y/m m=0.6 y* =0.12 x* =0.25 (4)若 P↑,m↓, x* ↑,Δx↑ Δy =y- y* =0.03 Δx = x* -x=0.05 * 这节课讲的是化工原理下册第二章吸收。气体吸收是典型的化工单元操作过程。 * 首先介绍本章第一个知识点 对于吸收的定义可细化为三部分来理解。 * 吸收过程通常在吸收塔中进行。根据气液两相流动的方向分为逆流操作和并流操作,工业生产中以逆流操作为主。通过吸收操作后,吸收液仍然是溶质与溶剂的混合液。工业中要得到较纯的气体溶质或使吸收剂再生后循环使用,大多要将吸收液进行解吸。 * 由吸收和解吸两个过程组成。虚线左边的为吸收部分,在吸收塔中混合气中的苯溶解于洗油中,吸收了粗苯的洗油从塔底排出,被吸收后的煤气由吸收塔顶排出。虚线右侧的为解吸部分。在解吸塔中,粗苯由液相释放出来,并被水蒸气带出,经冷凝分层后获得粗苯产品,解吸出粗苯的洗油经冷却后可再送回吸收塔循环使用。 * 若溶质在气液两相中的摩尔分率均较低(通常不超过0.1),这种吸收称为低浓度吸收 气体溶质溶解于液体时,常由于溶解热或化学反应热产生热效应,这种吸收称为非等温吸收。若吸收过程的热效应很小,或虽然热效应较大,但吸收设备的散热效果好,能及时移出吸收过程所产生的热量,此时液相的温度变化并不显著,这种吸收成为等温吸收。 * 吸收过程的气液平衡关系是研究气体吸收过程的基础。 * 吸收操作是依据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的差异来进行分离的。接着介绍的是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 亨利定律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稀溶液上方的溶质分压与该溶质在液相中的摩尔分率成正比,比例系数为亨利系数, * 上面所介绍的4中表达式是根据液相组成来计算与之平衡的气相组成。同理也可以根据气相组成来计算与之平衡的液相组成。具体的公式可参照课本。 * 由于自发进行的过程总是从非平衡态向平衡态转化。 吸收 吸收过程概述与气液平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