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吾金复旦附中演章节 哲学思维的四个触角.doc

俞吾金复旦附中演章节 哲学思维的四个触角.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俞吾金复旦附中演章节 哲学思维的四个触角

俞吾金复旦附中演讲 哲学思维的四个触角 日期:2010-03-01 作者: 来源:解放日报 ——俞吾金教授在复旦附中的演讲—— 思想者小传   俞吾金 浙江萧山人,哲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国务院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暨人文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外国哲学和国外马克思主义。著有《从康德到马克思》、《重新理解马克思》、《问题域的转换》等,迄今在教学和科研上已获得10项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一等奖。 在普通人的眼中,哲学是一门玄虚高妙的学问,而哲学家们则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幻想家。古希腊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在《云》中嘲笑了哲学家苏格拉底,法国剧作家莫里哀则在《伪君子》中塑造了一个令人喷饭的哲学家的形象。凡是读过钱钟书先生小说《围城》的读者,也一定会对哲学家褚慎明留下难忘的印象。当然,在这些文学作品中,哲学家的形象被漫画化了。而在现实生活中,哲学不但是一门重要的学问,哲学家也是受人尊敬的学问家。记得法国哲学家笛卡儿曾经说过,一个国家最值得庆幸的事情就是拥有自己伟大的哲学家。如同西方人在思想上感恩于古希腊的先哲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样,中国人也在精神上受惠于孔子、孟子、老子和庄子这些伟大的思想家。 作为一门古老的学问,哲学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英国哲学家罗素在《西方哲学史》的“绪论”中指出:“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 ”显然,罗素这一广有影响的观点并不是严格的,因为他遗忘了艺术(包括美学)。其实,人类文明通常是由四大板块,即科学、神学(包括宗教)、艺术(包括美学)和哲学构成的。因此,哲学不应该被片面地理解为介乎科学与神学之间的“无人之域”,它与其他三个板块是共存共荣,一起向前发展的。如果说,科学注重的是观察、实验和归纳思维,艺术注重的是想象力和形象思维,神学注重的是天启、信仰和演绎思维,那么,哲学注重的则是人生境界和辩证思维。 哲学思维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种前提性的、刨根究底的思维。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哲学探索乃是激动人心的思维之旅,哲学思维并不是那种专拣细枝末节着眼的佣仆式思维。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佣仆心中无英雄。意思就是说,佣仆永远看不到他们所服侍的伟大人物的伟大之处,因为他们着眼的只是伟大人物吃喝拉撒这些细枝末节。哲学思维是从大处着眼的。正如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所说,人在宇宙中不过是一个微粒,但人的大脑却可以包容并思索整个宇宙。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帕斯卡尔把他最重要的著作称作《思想录》,而把人称作“会思想的芦苇”。我们认为,包罗万象的哲学思维拥有以下四个触角: 触角一:伸向外部世界 尽管宇宙大爆炸理论被越来越多的观测和发现所证实,但仍有诸多谜团没有得到破解。许多问题还有待于科学家们的进一步研究。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已告诉我们,哲学起源于对外部世界的惊奇。确实,人一旦出生,来到这个大千世界上,有许多现象都会引起他的惊奇。比如,自然界发生的种种现象——风、雨、雷、电、虹、冰雹、地震、海啸、火山爆发、日食、月蚀。人们特别感兴趣,而又特别想知道的问题是: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这个地球,乃至整个宇宙是自古以来就是如此的,还是从其他的东西演化过来的?我们人类是从其他生物演化而来的,还是由超自然的神灵创造出来的?正像法国后期印象派画家高更留下的那幅著名的油画《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为了消除这些困惑,人类走上了漫长的思维之路。初民们留下的美丽而富于想象力的神话传说,无一不蕴含着他们对上述问题的猜测、想象和解答。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思考的深入,尽管人类对自己置身于其中的宇宙在局部和细节方面有了更多的了解,但难以置信的是,在20世纪的前面30年,人类对宇宙的起源仍然处于茫然无知的状态下。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在观测中发现了星系光谱的红移现象,而且离地球越远的星系,以越快的速度远离我们而去。这一现象表明,宇宙处于膨胀状态中。正如史蒂芬·霍金所说的:“宇宙膨胀的发现是20世纪最伟大的智慧革命之一。 ”这一假设很快得到了天文学界的认同,人们自然而然地联想起牛顿在17世纪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现在想来,如果只有万有引力的话,宇宙就会塌陷到一个点上。而这样的状况之所以没有出现,就是因为宇宙处于膨胀的状态中,而向外的膨胀的力抵消了向内的引力。 然而,一旦人们接受了宇宙膨胀的假设,一个新问题又产生了,究竟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1948年,美籍俄国天体物理学家伽莫夫进一步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的理论假设。按照这种假设,宇宙最初是由高密度、高温度,而其体积又无限小的原

文档评论(0)

kell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