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 新闻摄影简史 一 、世界的新闻摄影 二 、旧中国的新闻摄影 三 、新中国的新闻摄影 四 、新闻摄影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世界的新闻摄影 1839年8月19日,摄影术诞生 虽然全世界都公认1839年8月19日是摄影术发明的纪念日,但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术实际上吸取了人们在这方面长期探索的成果。早在 13年以前法国的尼尔普斯拍出的世界上第一张永久性的照片《哥兹沃》,他把感光后能变硬的白沥青涂在锡铭合金板上,曝光长达八个小时, 由于曝光时间过长,当时拍摄人像,被拍摄者需要坐在安装有头部支撑架的特制座椅上。 世界上第一张新闻照片: 德国汉堡大火废墟 (1842年5月5日) 罗杰·芬顿1855年 拍摄克里米亚战争 罗杰·芬顿 1904年,英国的《每日镜报》率先在报纸上以照片为主报道新闻,仅附以简短的文字。这个尝试获得了成功,人们很感兴趣,其他报纸竞相仿效。 20世纪30~60年代世界新闻摄影繁荣时期的重要事件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与“决定性瞬间” 1947年 马格南(MAGNUM)图片社创立 美国农业部农业安全管理局(FSA) 大型纪实摄影活动 美国《生活》画报创刊,以专题新闻摄影报道见长 普利策新闻奖开设最佳新闻照片奖,1968年又增设新闻特写照片奖 1956年 “世界新闻摄影荷兰基金会” 成立 布列松作品 穆非塔德路 巴黎,1954 美国《生活》画报创刊号 互联网时代对新闻摄影的影响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电视成了平面媒体最大的竞争对手。在西方,新闻摄影的发展似乎走向了下坡。 1982年9月,以全彩色印刷报纸《今日美国》横空出世为标志,西方传统大众印刷媒体通过版面的“视觉因素”来争夺市场,摆出了和电视竞争的架势。到了20世纪90年代,西方报刊又掀起了“重新设计”运动,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加有效的阅读方式。 1969年互联网在美国诞生。1987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圣何塞信使报》作为全球第一家走上网络的报纸,开创了网络时代的报业和网络新闻业的新纪元,拉开了网络新闻传播的序幕。 到1994年底,美国上网的报纸不过几十家,全世界也不超过100家。但是从1995年户联想走上完全商业化道路之后则有了迅速发展,到1995年底,互联网上的电子报纸迅速增长到1000多家。 互联网为报纸提供了新的展示空间,也为新闻摄影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展示平台,流媒体技术带来的新型幻灯图集、FLASH、综合运用音视频、图片与文字的新型多媒体文本等层出不穷。 2009年6月,美国民意调查公司佐格比互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互联网目前是美国成年人获取信息和新闻的最普遍渠道,其人气超过了电视、报纸和广播。 82%的被调查者认为,今后5年内,互联网有望成为最主要的信息来源。13%的人认为电视新闻有望在信息大战中占据主导地位。 旧中国的新闻摄影 摄影术在中国的应用首先出现在清政府的外交活动中,据有关材料记载,两广总督兼五口通商大臣,在历史上被称为中国第一个“外交官”的耆英,1843年在和英国人璞鼎查打交道时,曾接受了璞鼎查本人及妻女的图像,因此,他认为赠送肖像是外交中不可缺少的礼节。1844年8月,耆英到澳门同法国使臣拉萼尼谈判签约时,意大利、英国、美国、葡萄牙等四国官员向他索取“小照”,他很快将一式四份“小照”分赠。他在给皇帝的奏片中说:“请奴才小照,均经给予”。 “小照”是中国旧有的名词,原为人们对画像的称呼,当摄影传入中国后的一段时间内,仍借用“画小照”来称呼摄影。当时给耆英拍照的人是以法国海关总检察官身份来华的埃及尔(Jules Itier)。耆英的照片使用的是银版法拍摄的,原作在法国巴黎市郊的摄影博物馆中,至今还有收藏。 摄影术传入中国初期的情况,在当时就有了文字记载。1846年,香港的报纸上有一则引人注目的广告,宣称:“香港银版摄影和锌版印刷公司有香港及中国彩色与黑白照片出售。” 湖南进士周寿昌1846年在广东游历了三个月,将所见所闻写入日记,其中记载了中国早期摄影的一些情况,颇堪注目。他说:“奇器多而最奇者有二。一为画小照法:坐人平台上,面东置一镜,术人自日光中取影,和药少许涂四周,用镶嵌之,不令泄气。有顷,须眉衣服毕见,神情酷肖,善画者不如。镜不破,影可长留也。取影必辰巳时,必天晴有日。”文中提到的“术人”即摄影师。1883年,周寿昌又在原文下加了注:“今照相法中国人皆能之,各省皆有,但制药必自外洋,镜亦如此,有高下数等。” 广东早期有关摄影的另一条记载见于福格著的《听雨丛谈》:“海国有用照影,涂以药水,铺纸揭印,毛发毕具,宛然其人。其法甚妙,其制甚奇……。”福格是广东河州营副将,死于咸丰五年(1856)。上述记载,证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摄影已经进入了中国。 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初,在摄影术传入中国后的五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