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业共建市场剖析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业共建市场剖析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业共建有利于将职业院校和企业研发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转型,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民众就业,扶贫富民。然而当前校企合作,专业共建市场面临高校热情减弱、行业资源整合期的现状,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校企合作,专业共建市场,将其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从而促使校企合作,专业共建项目切实发挥“服务学生、服务高校、服务企业”的联动作用。
[关键词]校企合作;专业共建;专业共建问题;专业共建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8.11.034
1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业共建现状分析
1.1 缺少系统化、法制化的校企合作政策
校企合作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指导。综观当前有关校企合作的国家政策性文件,支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条文较多,但国家和地方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等刚性建设上,仍然十分薄弱,关于校企合作双方应承担的教育责任的法律条文较少,系统化、法制化的校企合作政策落后于职业教育的现实发展。因此,将校企合作纳入法律的框架内,从根本上推?有F蠛献鞯纳钊肟?展迫在眉睫。
1.2 高校合作热情减弱
山东省自2009年开始校企合作,专业共建。截至目前山东省有103所本专科学校进行校企合作,共有446个专业。校企合作专业多数集中在计算机类专业、商科类专业。目前校企合作出现现代学徒制、订单班、专业共建等模式。从一开始简单的师资、课程嵌入就业合作再到目前的招生、课程、教学、实训、就业五大体系全方位合作,校企合作的宽度和深度不断加深,但是依然没有达到最初设想的校企合作、专业共建的良好效果。学生、学校、企业各方矛盾层出不穷。也正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高校对校企合作、专业共建的热情大大减弱。
1.3 行业处于资源整合期
目前山东省市场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有百余家。按照企业类型可以分为教育咨询类公司、实体公司两类。已有的校企合作企业呈现出大、中、小型企业并存、实力参差不齐的局面。
出现行业资源整合的原因,笔者认为一是近年来山东省教育厅针对校企合作项目中企业方办学资质、办学质量均提出更高要求;二是目前高校校企合作项目的专业饱和度较高,高校实行总量控制、提高质量的方针;三是现有的各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企业规模、服务能力参差不齐。市场的优胜劣汰规则导致实力薄弱、服务差的企业逐渐被实力雄厚、服务质量高的企业吞并。因此,校企合作项目进入行业资源整合期。
2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业共建市场现存问题
2.1 项目开发难度增大
第一,山东省在原有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业共建相对成熟的基础上如何继续深化合作,推进二级学院共建,建成混合所有制大学,缺少相应的政策引导,使得高校与企业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推进速度慢、困难多、风险高,项目的开发难度大。
第二,在控制总量、提高质量的现实状况下,校方严格控制校企合作专业占全校专业的比重,同时对合作企业的要求逐步提高,导致开发难度增加。
第三,由于资本涌入教育行业,各大实体企业投身教育行业,使得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业共建原有的生态环境被打破,整个项目的进入门槛、竞争程度不断提高,从而使项目开发的难度大大提高。
2.2 项目运营校企双方矛盾突出,校企合作效果不明显
对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业共建市场的运营方面,笔者将从目前校企合作双方达成共识的招生、课程、教学、实训、就业五大体系来分析――导致校企合作矛盾重重的原因究竟在哪里?
第一,招生。对于山东地区的校企合作高校来说,校企合作专业的学生分数普遍低于普通专业的学生,因此校企合作被理解为低分专业。针对山东地区的校企合作本科学校来说,招生的质量是关键点。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招生的数量是校企合作项目的关键点,校企合作专业常常会出现招不起生、生源不足的现象。招生问题导致了高职院校对于企业方浪费招生计划、生源质量偏低存有不满,影响双方合作。
第二,课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高校进行课程改革、培养适用性人才的重要途径,校企双方并没有真正实现联合课程开发,推行课程改革。课程资源不足,缺少创新,微课、慕课流于形式。企业方活动缺乏真正的职业素养提升,难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这导致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对于企业方提出的理想培养模式相差甚远,同时企业方的课程建设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需要一定的时间沉淀,这些现实矛盾制约了校企合作专业共建项目的良好运营。
第三,教学。教学工作的主体是教师,“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