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膜分离技术-概述和基本原理.pptxVIP

  1.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膜分离技术;成员;目录;理论概述;膜,是指在一种流体相内或是在两种流体相之间有一层薄的凝聚相,它把流体相分隔为互不相通的两部分,并能使这两部分之间产生传质作用。 膜的厚度在0.5mm以下,否则,就不称为膜。 膜的特性: 不管膜多薄, 它必须有两个界面。这两个界面分别与两侧的流体相接触。 膜传质有选择性,它可以使流体相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透过,而不允许其它物质透过。;Membrane Nomenclature;1.2 膜分离技术发展简史; 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膜分离技术真正实现了工业化。首先出现的分离膜是超过滤膜(简称UF膜)、微孔过滤膜(简称MF膜)和反渗透膜(简称RO膜)。以后又开发了许多其它类型的分离膜。 在此期间,除上述三大膜外,其他类型的膜也获得很大的发展。80年代气体分离膜的研制成功,使功能膜的地位又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具有分离选择性的人造液膜是马丁(Martin)在60年代初研究反渗透时发现的,这种液膜是覆盖在固体膜之上的,为支撑液膜。 60年代中期,美籍华人黎念之博士发现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水和油能形成界面膜,从而发明了不带有固体膜支撑的新型液膜,并于1968年获得纯粹液膜的第一项专利。 70年代初,卡斯勒(Cussler)又研制成功含流动载体的液膜,使液膜分离技术具有更高的选择性。;1.3 膜分离技术的特点; 1.4 分离膜种类;a.分离粒子或分子大小分类 ;;b.以推动力或传送机制分类 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过程: 透析技术(Dialysis, DS) 以电位差为推动力的过程: A电透析 B离子交换电透析 以静压力差为推动力的过程: A微滤(microfiltration) B超滤(untrafiltration) C反渗透(reverse osmosis) 以蒸气压差为推动力的过程: A膜蒸馏 B渗透蒸馏;c.以分离应用领域过程分类 微滤(micro-filtration, MF) 超滤(untra-filtration, UF) 反渗透(reverse osmosis, RO) 透析(Dialysis, DS) 电透析(electro-dialysis, ED) 纳米膜分离(NF) 亲和过滤(affinity filtration, AF) 渗透气化(pervaporation, PV;透析和反渗透;微滤和超滤;电渗析;d.按膜的材料分类 表1 膜材料的分类; 目前,实用的有机高分子膜材料有:纤维素酯 类、聚砜类、聚酰胺类及其他材料。从品种来说, 已有成百种以上的膜被制备出来,其中约40多种已 被用于工业和实验室中。以日本为例,纤维素酯类 膜占53%,聚砜膜占33.3%,聚酰胺膜占11.7%,其 他材料的膜占2%,可见纤维素酯类材料在膜材料中 占主要地位。;e.按膜的形态(组件)分类;管式膜组件;平板膜组件;螺旋卷式膜组件; 各种膜组件的传质特性和综合性能比较:;f. 按膜的结构分类 按膜的结构分为: 对称膜(Symmetric Membrane) 非对称膜(Asymmetric Membrane) 复合膜(Composite Membrane);不对称结构是膜制造的一种突破,因为活性层很薄,流体阻力较小。且不易使孔道阻塞,颗粒被截留在膜的表面。此后膜过滤法逐渐走向工业化,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展比较迅速.应用范围涉及到海水淡化、纯水制造、食品和乳品工业、污水处理和生物工程等领域。在此期间,世界膜销售额迅速增长。;技术原理;1.压力特征;压力特征;2.浓差极化;膜两侧溶液间的传递方程;浓差极化特性;凝胶极化模型:膜表面附近浓度升高,增大了膜两侧的渗透压差,使有效压差减小,透过通量降低。当膜表面附近的浓度超过溶质的溶解度时,溶质会析出,形成凝胶层。即使分离含有菌体、细胞和其他固形成分的料液时,也会在膜表面形成凝胶层。这种现象谓之凝胶极化(gel polarization)。;3.膜分离理论;?;17.5 影响膜过滤的各种因素;4.膜的截留能力;截留率和截断分子量 截留率:膜对溶质的截留能力以截留率R来表示。 ;截断分子量(MWCO) 定义为相当于一定截留率(90%或95%)的分子量,用以估计孔径的大小。 孔道特征 包括孔径,孔径分布,空隙度。 完整性试验 用于试验膜和组件是否完整或渗漏。 ;5膜的污染;膜污染(membrane fouling)---最大问题 原因: A、凝胶极化引起的凝胶层,阻力为Rg; B、溶质在膜表面的吸附层,阻力为Ras; C、膜孔堵塞,阻力为Rp; D、膜孔内溶

文档评论(0)

ki665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