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史记》讲读 教学大纲 * * 教学目的与意义:(1)在社会转型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重人文教育的传统遭到了冷落与忽视。国内许多高校把教育重点放在灌输知识、培养技能方面,对于本民族人文精神、文化内涵、心灵轨迹的教学建设却相当薄弱。本课程《史记讲读》与《论语讲读》、《庄子讲读》、《文选讲读》形成讲授国学专书的系列课程,将“故纸堆”与“新思想”有机结合,对人文教育进行重构与强化,具有非常鲜明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2)本课程注重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经典正好具有塑造民族精神的根源性与派生人文内涵的核心地位。本项目又把教师研究性的“讲”与学生深入细致的“读”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在扎扎实实研读具体作品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传统的浸染,把握住传统文化的内在实质,具备根源性的人文素养而不为外在时尚、商业炒作所左右。 (3)打破文、史、哲学科的人为界限,对课程体系进行了结构优化。不是如选修课那样的“散兵游勇”,而是将四部国学专书融会贯通、链结聚合,帮助学生走进中华文化的内在血脉,使学生在深入、细致研读原典的基础上还能够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中华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整合能力。 (4)本课程注重从原典着手,避免“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不良学风,不是泛泛而谈的专题、浮光掠影的通论、断章取义的节选,而是深入于传统文化的内在血脉,促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着原滋原味的了解。 教案 第一讲 概述:(上)后人对《史记》有代表性的评价。《史记》的史学成就:实录精神。“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的学术功力。史识超卓,将个人感情渗入史书之中却又能秉持公心,博极群书却又能“成一家之言”。对史体的创例与破例。《史记》的两种重要史法:互见法与迭见法。《史记》深刻的史学精神与史实。《史记》丰富的史学内容与详备严密的史学体系。司马迁严谨的史学态度。 第二讲 概述:(下)在文人被“俳优视之”、文学被视为“雕虫小技”的时代,司马迁的“重文”倾向。文人传记在《史记》中的地位。《史记》以人为中心的纪传体体例与“文学即人学”。《史记》纪传体例以及人物、事迹对后世叙事文学的影响。《史记》典故对后世诗文的影响。塑造人物形象时的“颊上三毫”技法。不仅能够表现人物的外部特征,而且还很好地描绘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史记》将曲折生动的情节与琐碎却又有味的细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司马迁在《史记》中注入真挚浓郁的情感。《史记》的章法、句法、乃至用词都颇有独到之处。 第三讲 《秦本记》:了解秦国从一个诸侯国发展为大一统帝国的历史进程。以本篇为个案,理解《史记》的互见法与“原始察终”的历史观察法。掌握“三良”、“由余兴秦”、“五羊皮”、“穆公赦贼”、“孟明雪耻”五个典故。能对前人的《秦本纪》评点有一个整体了解。能够联系《史记》的其他篇章为《秦本记》定位,体会司马迁的“史心”。 第四讲 《项羽本纪》:此篇的文学性很强。重点体会:立体化、“复综性”的人物形象塑造。内心描写与形象描写、事件记叙的有机结合。泛写与特写的有机结合。悲剧氛围的营造。“摇曳法”。“泣数行下”与《汉书》中“泣下数行”的不同文学效果。以此篇为个案理解 “有节制的互见法”。 第五讲 《吕太后本纪》:司马迁具有比较进步的女性观。古人有着“红颜祸水”的观念,司马迁则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这样的局限,为一位女政治家吕后立了“本纪”。联系本篇与《孝文本纪》中缇萦、《货殖列传》中巴寡妇清的事迹与司马迁的态度,可体会《史记》中颇为进步的女性观。联系本篇与《高祖本纪》、《淮阴侯列传》、《陈丞相世家》、《李将军列传》、《六国年表序》等,可体会《史记》中对“公德”与“私德”的不同理念。可参看《外戚列传》,体会司马迁对外戚作为汉代一种政治力量的评判。 第六讲 《孝文本纪》:“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盛于孝文皇帝”是本篇的关键语,注意本篇表现文帝德治的具体事例。本篇多用诏令、文书体现史实、寄托史论,类似的还有《秦始皇本纪》,不妨体会二者的异同。在行文上,此篇节奏舒缓,正与孝文帝仁厚、宽和的性格特征一致,是所谓的“写一样人。便用一样笔墨”。本文的“互见法”将吕氏与大臣们血腥的政治斗争归置于《吕太后本纪》中,也正是要以舒缓的笔墨与孝文帝仁厚、宽和的性格特征形成同构关系,颇为巧妙。 第六讲(续) 后世多与司马迁的观点相近,推崇文帝之“德”,甚至称他为“三代以后第一贤君”。可是,不少文人墨客也注意到了“圣主”与“贤臣”并不完美的搭配,“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刘长卿《长沙吊贾谊宅》)、“汉文疑贾生,谪置湘之阴”(白居易《读史》)、“汉文明圣贾生贤,谪向长沙堪叹息”(白居易《偶然》)、“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等诗句颇可体现出对此的深刻体认。 第七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