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14(精品·公开课件).ppt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14(精品·公开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节 日常生活中的侵犯行为 一、家庭暴力 二、校园欺负 第三节 日常生活中的侵犯行为 一、家庭暴力 11.25 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 我国有30%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受害者一般以妇女儿童居多。就总体而言,受教育程度越低,生活越贫穷,社会地位越低,则家庭暴力的发生率越高 。 家庭成员为大专以上学历的占总数的50%以上,知识分子实施家庭暴力呈上升趋势。 第三节 日常生活中的侵犯行为 二、校园欺负 中小学生中经常发生的一种侵犯行为,包括恶意推搡他人、打骂他人、给他人起侮辱性的绰号、散布谣言等等。学校中的欺负行为非常普遍,在各个国家中都具有很高的发生比例。 (一)欺负行为的特点 欺负行为的特点:它属于侵犯行为或故意伤害行为;行为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欺负行为的双方在力量上以不均衡为特点。 (二)欺负行为的影响因素 欺负行为参与者的人格特质 ,家庭因素 第四节 侵犯行为的控制与预防 一、移情能力培养 二、成熟个性的培养 三、宣泄 四、社会公平的建立 第四节 侵犯行为的控制与预防 一、移情能力培养 移情是指当一个人感知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即能够体察到他人的情绪状态,并产生共鸣。移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识别和感受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二是能在更高级的意义上接受他人的情绪、情感。 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培养儿童的移情能力降低其侵犯性。 第四节 侵犯行为的控制与预防 二、成熟个性的培养 犯罪心理学家强调,个性成熟者的自我意识和控制水平较高,对别人进行侵犯的可能性也较小。 犯罪心理学家强调的成熟个性特征主要有:(1)有道德责任意识和成熟的敏感性;(2)关心别人的福利和得失;(3)不保留敌意与怨恨;(4)不歪曲现实;(5)自我认识客观;(6)对自己的行为负责;(7)懂得自己的角色是权利和责任的统一。而不成熟的个性特征则与此相反。 第四节 侵犯行为的控制与预防 三、宣泄 宣泄(catharsis)的基本假设是,侵犯性的精神能量是一个常数,能量聚集越多,其发生侵犯性行为的可能性愈大。若这些不良情绪得以合理宣泄,就可以减小其侵犯性的强度,攻击行为也会随之减弱。一切实际的侵犯行动或在想象中实施侵犯行为,都可以使侵犯性的精神能量得到释放,从而减少侵犯性冲动,达到减少侵犯行为的目的。 宣泄是指已经产生了对一定对象的侵犯准备而言的。对于未产生愤怒攻击准备的人,实际地经验侵犯行为,或想象、目睹别人实施侵犯行为反而会更增加侵犯的危险性,这证明宣泄方法不能滥用,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第四节 侵犯行为的控制与预防 四、社会公平的建立 生物心理学家的猴子实验(Brosnan de Waal,2003) 被试:卷尾猴 给一对猴子两个代币,可以用代币换取报酬(黄瓜或者是更喜欢的葡萄)。 实验条件: 1)平等:两只猴子都得到黄瓜; 2)不公平:一只猴得到葡萄,另一只猴得到黄瓜; 3)努力对照:一只猴没付出努力就获得葡萄,另一只猴用代币只换得黄瓜; 4)食物对照:一只猴子用代币换得黄瓜后,发现在另一只猴子常待着的地方放有葡萄。 “相对剥夺理论” (亚当斯,1965) 将自己所做的贡献和所得的报酬,与 一个和自己条件相等的人进行比较, 如果这两者之间的比值相等,双方就 都有公平感。否则,就会产生相对剥 夺感。 作业与思考题 1.你怎样看待侵犯行为的普遍性和连续性? 2.有人认为,没有一种侵犯理论能够解释所有的侵犯行为。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试比较 各种理论间的异同。 3.请你举一个生活中替代性侵犯的例子。你觉得什么时候会出现替代性侵犯? 4.你怎样解释去个性化与侵犯行为之间的联系? 5.社会学习理论和挫折—侵犯理论对媒体暴力的作用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你赞成哪一派的观点?请详述原因。 6.设计一个实验,考察酒精对侵犯行为的影响。你觉得有哪些变量需要控制? 7.除了文中提到的控制侵犯行为的途径,你觉得还有哪些其他途径? 建议读物 R. A. 巴伦, D. 伯恩等.(2004).社会心理学(黄敏儿,王飞雪等 译,第十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埃利奥特?阿龙森.(2002).社会性动物(郑日昌等 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安?韦伯. (1995).社会心理学(赵居莲 译).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 章志光等. (1996).社会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Bandura A. Walters R. H. (1963).Social Learning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New York: Holt, Rhinehart and Win

文档评论(0)

花好月圆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