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元素生物学效应》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1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微量元素的生物学效应 第一节 微量元素的生物转运过程 (一)微量元素的吸收 微量元素存在于多种环境介质(空气、水、土壤、生物体) 不同环境介质、不同吸收途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 大多数微量元素:饮水和食物经消化道吸收来满足机体的生理需要。 胃肠道吸收:多在小肠 多需在胃内酸性条件下与食糜中的配体形成复合物后才易吸收 金属元素铁、锌、铜等主要经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但十二指肠对锌的吸收能力更强, 锰:十二指肠 钴主要在空肠吸收。 三价铬最易被吸收的部位是空肠,其次是回肠和十二指肠。 碘在整个胃肠道均可被吸收,但在胃和小肠吸收迅速,空腹时1~2h可完全吸收。 胃肠道有食物时3h也可完全吸收 机体对碘、氟、硒无内稳态调节机制 肠道内的吸收方式不同: 氟:被动吸收过程 锌:消耗能量 铁的吸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①肠道铁摄入;②肠黏膜上皮细胞内转运;③细胞内贮存和细胞外转运。 吸收率差别: 氟、硒、碘等由于机体不存在吸收调节机制,摄入量增加,吸收量也相应增加,其吸收率可达70%~90%以上。 水溶性的氟几乎可全部吸收,食物中的氟约80%被吸收,碘几乎可以被完全吸收,粪便中排出的碘很少。 元素硅虽然经饮食摄入较多,但吸收率仅1%。 吸收率差别: 正常人经口摄入的铜,吸收率可达32%。 钼在胃肠道的吸收率约50% 钒离子的吸收率为10%,锰在胃肠道内吸收率3%~4%, 缺铁性贫血患者对锰的吸收率可达70%。 无机铬的吸收率较低,约0.4%~3%,天然的有机铬配合物较易吸收,吸收率为10%~15%。 葡萄糖耐量因子形式的铬,其吸收率为无机铬的100倍。 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经胃酸和蛋白酶消化后而游离出的血红素铁,能直接被肠黏膜细胞摄取,在细胞内经血红素氧化酶分解成原卟啉和铁而被吸收。 食物中最易吸收的铁化合物—血红素铁在小肠内的吸收率高达37%,而非血红素铁如来自铁盐、铁蛋白、含铁血黄素及植物性食品中的高铁化合物等仅为5%。 (二)影响微量元素吸收的因素 影响微量元素的吸收因素: 胃肠道内的pH、机体内环境稳定性调节、微量元素的理化性状、膳食结构和成分,以及微量元素间的相互作用等。 1.肠道内的pH 胃内酸性环境:微量元素从食物成分中解离成离子状态,如铁、铜、锰、铬等均可形成可溶性氯化物,有利于其吸收 胃酸对非血红素铁的溶解很重要:溶解状态的铁大多在5min内被吸收。当胃液pH>2.5时,铁的溶解度明显降低 2.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 人体在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协同作用下,具有调节体内环境使之不受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homeostasis)。 典型实例:铁的吸收,体内铁的代谢非常旺盛,体内每天约有1/120的红细胞需要更新,衰老红细胞释放的血红素铁约90%又可被重新利用,供给新生红细胞合成血红蛋白,这部分铁约有数十毫克。 机体每天从胃肠道吸收补充到血液中的铁仅1mg即能满足生理需要。两者相比,相差数十倍。 3.微量元素的理化性状 溶解度:溶解度大易与氨基酸结合成复合物的元素容易被吸收,而物质的溶解度也受胃肠道pH等因素的影响。水溶性的氟几乎可全部吸收,而食物中的氟约80%被吸收。 低价铁比高价铁更易被吸收 血红素铁比非血红素铁吸收率高,而且不易受抗坏血酸、植酸盐等因素的影响。 食物中的无机碘溶于水形成碘离子在胃和小肠吸收迅速而完全 有机碘如碘化酪氨酸、甲状腺素不及无机碘吸收迅速且不够完全。 牛对各种价态铜吸收的程度:CuCO3>Cu(NO3)2>CuCl>Cu2O>CuO(粉)>CuO(针晶)>Cu(金属丝)。 4.膳食成分 膳食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植酸盐、磷酸盐、纤维素、维生素等的含量对微量元素的吸收有明显影响。 食物中的果糖含量增加可使铜吸收明显减少,加剧机体的铜缺乏状态。 膳食中的蛋白质能显著影响铁、铜的生物利用率----取决于蛋白质的来源。各种瘦肉都可促进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的吸收 乳类和蛋类的蛋白质及大豆蛋白质则抑制铁的吸收。 食物中的植酸(六磷酸肌醇)为植物所特有,是谷类和大豆等的天然组分,通常以盐形式存在,又称植酸盐(phytate)。 植酸是重要的抗营养因素,可影响钙、镁及微量元素锌、铁的吸收,是以植物性食品为主的人群锌、铁缺乏的重要原因。 植酸对铜吸收的影响较小: 铜与植酸形成的复合物在肠道内是可溶的 植酸对微量元素吸收的影响取决于微量元素与植酸的结合能力及结合物的溶解性,肠道内可溶性铜-植酸复合物中的植酸可以被其它螯合物取代,而对铜影响甚小或无影响。 维生素C和柠檬酸可明显增加铁的吸收率,柠檬酸>维生素C,两者有相加作用。 维生素C增强铁利用的原因:维生素C作为还原剂促进三价铁还原成二价铁,作为络合剂与铁结合成可溶性复合物。

文档评论(0)

咪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