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撞击流气
撞击流气-液反应器氨法脱除燃煤烟气中SO2 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化工清洁生产实验教学中心 2009年5月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 2. 二氧化硫含量分析碘量法原理: 烟气中的二氧化硫被氨基磺酸铵混合液吸收,用碘标准溶液滴定,按滴定量计算出二氧化硫浓度。反应方程式为: 实验原理 3. 氨含量分析 (1)尾气中氨含量测量原理 氨被稀硫酸吸收后,生成硫酸铵,在亚硝基铁氰化钠存在下,铵离子、水杨酸和次氯酸钠反应生成蓝色化合物,根据颜色深浅,用722S型分光光度计在697nm波长处进行测定。 (2)废液中氨含量测量原理 氨水和二氧化硫主要有以下反应: 采用双氧水-甲醛连续酸碱滴定法,先用双氧水溶液将 、 、 等氧 化为 ;再加甲醛,用碱标准溶液标定。反应如下: 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实验步骤 1. 在撞击流气液反应器内进行脱硫试验的研究 1)装置的调试与运行 2)溶液的配制 包括SO2及氨吸收液、不同浓度氨水溶液的配制 SO2吸收液配制: 称取11.0g氨基磺酸铵,7.0g硫酸铵,至于小烧杯中加少量水,搅拌使其溶解,转入1000mL容量瓶中,再加入5mL稳定剂,加水至刻度线。用0.1N硫酸和0.1N氨水溶液调pH值,使之为5.4±0.3。 氨吸收液配制: 用无氨水配制稀硫酸吸收液。 实验步骤 2. 尾气和废液中的氨与二氧化硫含量进行分析 以氨水吸收二氧化硫,通过对尾气及废液中的氨与二氧化硫含量以及入口处二氧化硫含量的测定,可以算出脱硫效率等相关数据,从而对实验的脱硫效果作出合理评价。 实验步骤 3)撞击流气液反应器脱硫实验 ① 接通电源,打开离心通风机。 ② 在风机运行一段时间稳定后,打开计量泵输送氨水溶液。 ③ 调节出口阀门,缓冲罐压力稳定后,开启二氧化硫钢瓶阀门,二氧化硫气体流经转子流量计,进入气体混和器,与空气混和后进入反应器,再与氨水吸收液撞击反应。 ④ 待入口二氧化硫的转子流量计的示数稳定,开启采样装置中的真空泵,使真空泵的真空度恒定在0.005MPa后,打开测量装置中的转子流量计。 实验步骤 ⑤ 待转子流量计的示数恒定为32L/h,开启吸收瓶的阀门,在入口烟气流经的直管处采样,采样时间为五分钟;再在烟气出口处采样五分钟。阀门转向废吸收剂瓶,并把收集好的样品转入容量瓶定容。 ⑥ 调节转子流量计,使其示数恒定为80L/h,开启吸收瓶的阀门,用硫酸吸收液吸收氨气,收集十分钟,同时收集排出的废液。 ⑦ 取样结束后,关闭二氧化硫的钢瓶阀门后,断开尾气吸收瓶处的硅胶管,关真空泵,再关闭鼓风机。 ⑧ 用清水代替氨水溶液清洗反应器,最后关闭计量泵。 ⑨ 对取样进行分析. * * 1.了解撞击流反应器的基本特征; 2. 理解氨法脱硫原理,并熟练掌握气液撞击流反应器脱 硫实验操作; 3. 掌握酸、碱滴定操作及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图1 撞击流吸收器原理 1. 撞击流气液反应器脱硫原理 撞击流作用原理如图1所示,将吸收剂雾化到烟道气中以增大气液接触面积,从而形成两股等量的气-液两相流,这两股流体沿同轴相向高速流动,并在中点处形成撞击面。相向流体碰撞的结果是产生一个较窄的高度湍动的撞击区,为强化传递过程提供极好的条件。 本实验将SO2和空气的混合物作为模拟烟气。在撞击流气液反应器中,两种气体在混合器中充分混合后分成两股进入撞击流气液反应器的气体导管;同时氨水吸收液也分成两股,由旋涡压力喷嘴分散成雾状从气体导管出口处喷出与气体混合。两股气-液悬浮体向吸收室中心相向流动撞击并基本上在撞击面上完成吸收过程。反应方程式如下: 思考题1:将吸收液氨水分散成雾状的作用是什么? 思考题2:混合液中氨基磺酸铵的作用是什么? 实验原理 当碘反应完后,淀粉指示剂蓝色消失,即达到终点。 1. 在撞击流气液反应器脱硫实验中,在反应结束后应注意及时清洗反应 器,避免出现压力喷嘴被堵塞而导致反应无法正常进行。 2. 在测定废液中氨含量时可能出现滴定终点不易判断的问题,这种情况 下可以借助酸度仪测定溶液的pH值进行辅助判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