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基于个体社会角色公共伦理建构.docVIP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个体社会角色公共伦理建构

基于个体社会角色公共伦理建构   摘 要:社会公共伦理作为人们公共生活领域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规范,以及维持社会稳定有序运转的一种外在保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公共伦理建构中,存在着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共伦理的缺乏与道德日益多元化、个体化之间的矛盾。当形而上学的抽象预设及教条化、形式化的灌输相继遭到失败时,就实际操作层面而言,基于个体社会角色的一种思考或尝试也许能为当代中国社会公共伦理的建构提供一条新路。   关键词:公共伦理;个体;角色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2)02-0025-04      作者简介:?A杨帆(1967- ),女,重庆人,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哲学,文化学;张伟(1980- ),男,江苏丹阳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伦理学。   注释:① 这种伦理困境在A.麦金太尔的《德性之后》及齐格蒙特#8226;鲍曼的《后现代伦理学》中有着更为详尽而深刻的阐释。二者似乎都在告诉我们,道德的无共度性以及道德能力的丧失成为了当今时代人们道德生活领域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伦理或道德已被掏空实质性的内容而仅仅保留了一具空壳。      一   伦理或道德规范作为一种“实践理性”,其最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功能便是: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为个体与社会提供一种基本合理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以此告诉我们哪些想法是可以付诸行动并且是善的,哪些想法则是不应该尝试并且是恶的。就公共领域而言,社会公共伦理作为人们在公共生活领域所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社会文明建设的进程和现代化程度,而且还反映、调节着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是一个社会得以稳定有序运转的一种外在保障。   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公共伦理建构中,一种焦灼、矛盾的心理状态似乎占据了绝大多数人的内心。一方面,整个社会及构成社会的个体迫切需要有一个在公共领域能为人们共同遵守的伦理规范,以便指导相互之间的行为,从而使生活、交往于其中的个体或群体能够拥有一种彼此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这也是社会得以稳定有序运转的一个心理基础);另一方面,随着封闭性社会的解体以及社会或团体控制的松弛,在生活样式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个体的自我意识获得了空前的膨胀,人们不再以社会或团体的伦理规范作为日常生活的向导,而是根据个体独立的观点来筹划自己的行为和生活。在这样一种既渴望有所依赖与附着,又害怕失去自我与特性的冲突中,当前社会公共伦理的建构陷入了极其尴尬的境地:一种伦理需求与道德供给之间的深刻矛盾,即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共伦理的相对缺乏与道德日益个体化、多元化且无共度性(incommensurability)之间的矛盾。①悲剧在于,这样一种困境产生的原因并不在于我们可资利用的道德资源太少,而是太多;也不在于我们非要在各种各样不同的道德观念(基于个体理性的考量,传统社会风俗习惯的残存,以及异质社会道德观点的蜂拥而入)之间作出痛苦的抉择,而是根本无从选择甚至于无从寻找一个可以效仿的对象,虽然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相对于公共领域伦理规范的建构而言)。恰如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所遇到的知识困境一样――每天所获得的信息是如此之多,但真正具有价值的却是如此之少。在社会公共伦理的建构中,我们似乎亦遭遇了“坦塔罗斯式的烦恼”。   面对如此困境,古典形而上学的抽象预设在现代生活中显然已经失去了市场,“拉摩的侄儿”和“休谟问题”的出现便已过早地显示出了这一危机的端倪;同样,依靠强制力量单方面、教条化、形式化的灌输和教育,在当今这样一个开放性的社会中,几乎也没有了成功的可能。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当代中国社会公共伦理的建构已失去了进路。事实上,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上述两种幻想,将目光逐渐聚焦到了公共理性上,即通过相互之间的理解、协商和妥协达成共识。然而,公共理性本身对个体的理性能力和道德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且在现实中也往往会因一系列社会的矛盾和不平等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就社会公共伦理建构的实际操作层面而言,一种基于个体社会角色的思考和尝试或许能为我们打开另一扇窗户。   二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个体与他人和社会关系的认识远没有达到我们所想象的那样一种清晰的地步,虽然我们多多少少地意识到了存在于二者之间的某种关系。事实上,自人类初始到现在,特别是随着社会组织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和复杂(从反面来看,这一过程也同时意味着社会与个体的不断分化和社会关系的日趋多样化),关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有两种相对立的观点似乎一直左右着人们的视线:一种观点认为,个体享有本体论上的首要地位,有着根本的真实性和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