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1948年背影.doc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朱自清,1948年背影

朱自清,1948年背影   朱自清(1898年―1948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后定居扬州。原名自华,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主要作品有《踪迹》《背影》《欧游杂记》《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70年前,他扭秧歌,写杂文,拒领美援面粉,病故后的各方悼念,引发一场“文化奇观”   正是午夜时分,历史刚刚进入1948年。诗人冯至突然从梦中醒来,万籁俱寂中听到邻近有人在咳嗽。在这咳嗽声中,他感到了一个生存者在贫寒冬夜里的孤寂挣扎,由此联想到整个时代的痛苦:“从一日的温饱,到最崇高的理想,凡是在这一条线索上能够串起来的事物,它们都在挣扎。”   就在冯至于天色暗明之间陷入沉思的这一天,叶圣陶见到了阔别20余年的老同事,生出世事沧桑之感;胡风在家中接待了南京来的路翎,为校改《财主底儿女们》忙得满头大汗;丁玲在河北宋庄迎来了新年,为贫苦者们“有了被子,有了袄,有了瓮”高兴得落泪;同一天,一大批活跃在战场前线的文工团员,正在华东野战军驻地的土台子上演出,他们头扎白头巾,腰系红绸,在嘹亮的《解放军进行曲》军乐声中打起腰鼓,台下的陈毅、粟裕将军和战士们连声赞好……   在《1948:天地玄黄》中,钱理群用一组组历史横截面,拼贴出一个刚刚降临于世的1948年。而在这些人物群像中,有一个瘦弱的身影显得格外意味深长:也是元旦这一天,清华中文系的师生同乐会上,系主任朱自清和同学们一起扭起了秧歌。其时“翻身秧歌”已在北方农村跳得如火如荼,素以稳健著称的朱自清却听任学生给他化妆,穿红衣,戴红花,在人群中扭得最认真。在当晚的日记中,他郑重写道:“参加中国文学系新年晚会,颇愉快。” “去撞自己的丧钟”   这已不是朱自清第一次扭秧歌。1947年10月24日,在清华中文系的迎新会上,他就用心看着学生的示范,进三步、退一步,硬手硬脚地扭起来。      就在一年前,历经9年的颠沛流离,朱自清终于重返复原的清华园。彼时的北平,物价像潮水一般涨,古玩冷落,名胜萧条;美国军车横冲直撞,警察们却熟视无睹;粮食贵得凶,穷人们被逼无奈,干起了拦路抢劫的勾当;朱自清一直惦记着的马蹄儿烧饼夹果子,因为劈柴贵了,吊炉少了,也吃不到了。   他还住在抗战前的旧居里,只是过去优雅舒适的环境已荡然无存。书房里放着从旧货摊上买的满是蛀虫眼的旧书桌,旁边放着昆明时期发明的用木板包装箱改造的土沙发,厨房里连一张切菜的桌子都没有,最让他心疼的是过去的藏书几乎损失殆尽,不得不在旧书摊上零零星星地搜集。   而当他来到校图书馆,见到一架架图书,顿时兴奋起来。1935年,时局动荡,时任清华图书馆代馆长的朱自清未雨绸缪,将400余箱珍贵书籍秘密南运,先存放在湖北汉口一家银行仓库,后辗转运至重庆北碚和云南昆明。作为清华大学老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焦阳对《环球人物》记者谈及这段历史,说:“这批书籍后来被运往西南联大,因为北大、南开两校都未作准备,这些书在一段时间内就成为联大师生们学习用书的重要来源。”   北平沦陷后,日军占领清华园,图书馆的书刊也被洗劫瓜分,抗战胜利后,此前被运往联大的图书跟着师生们北上,其他图书也被尽力搜回。这批书籍的南渡北归、历劫脱险,让朱自清感慨万千,他在日记中写道:“入图书馆书库,见藏书仍极丰富,此甚鼓励与刺激余研究工作之进行。”   在如潮水般晃荡的北平,迈入老境的朱自清却像上足了发条,见缝插针,争分夺秒。在生命的最后三年,他主编了《闻一多全集》,出版了学术专著《诗言志辨》与《新诗杂话》,还写了大量的时评、书评与散文。他为文艺创作的标语口号辩护:“人们要求生存,要求吃饭,怎么能单怪他们起哄或叫嚣?”呼吁新的学术空气,“不该还是躲在象牙塔或象牙实验室”,“窒息而死于抱残守缺”;要知识者“去撞自己的丧钟”,站在平民的立场,“作这个时代的人”……   “自己是世界的时代的一环,别脱了节才算真好。”朱自清如是说。许多人都谈到,朱自清晚年“表现得十分年轻”,但这种生命热度的燃烧,正来自死亡的惘惘威胁。1948年元旦那晚,他扭完秧歌回家,由于过度劳累,胃病复发,尽吐酸水,不能进食。他把近人吴北江的一句诗“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用毛笔工整地抄下来,压在书桌的玻璃板下――带着知天命之人的使命、忧患与苍凉。   这是朱自清心境的另一面,也许是隐藏得更深的一面。他的至交叶圣陶说“他近年来很有顾影亟亟的心情”:“我想他恐怕他自己的成绩太少,对于人群的贡献不太够的缘故。加上他的病,自己心中有数,就只盼成绩多一点好一点,能够工作就尽量工作。” “那里走?那里走!”   多年前,叶圣陶便在散文《与佩弦》中,把朱自清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