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三反一到举一反三.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举三反一到举一反三

从举三反一到举一反三 ——谈小学科学课与美术课的结合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黄海涛研究员 2012年4月19日,笔者到济南历城区洪家楼第二小学和第三小学各听了两节科学课和美术课,发现了两个问题:一是科学课缺少运用知识的环节;二是美术课缺少探究的过程。 下面笔者结合这四节课,谈一谈科学课与美术课如何作好结合的问题。 问题的提出 科学课缺少运用知识的环节 1.笔者听的第一节科学课是洪楼二小刘老师执教的四年级的《认识光》 此课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探究的实验过程明白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科学道理。刘老师完全按照教材上的内容教完:第一,播放录像,让学生初步感受光的世界;第二,认识光源;第三,探究光沿直线传播:学生通过实验来回答光是沿什么样的路线向远处传播的问题。学生分组:有一组学生用激光手电沿白纸板照射,显示轨迹……;有一组学生用激光照玻璃杯里的水,显示轨迹……;有一组学生用激光手电照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小纸板,看能否看见光线;有一组学生努力使激光手电灯光点从弯曲的吸管出来……通过实验孩子们都能明白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道理。第四,什么地方需要光,主要引发孩子与生活联系,最后,布置作业生活中哪些地方光污染? 笔者反思:科学课只让学生探究明了就完了吗? 笔者认为:此课没有完,应在学生明了光源是沿直线传播道理后,在某一时间段里,让学生运用此原理,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制作自己的玩具(材料自家准备)。 2.笔者听的第二节科学课是洪楼三小的周老师执教的三年级的《它们都是鸟》 此课主要运用观察法,让孩子通过观察鸟,归纳总结出其共有的特征,认识什么是鸟。周老师在孩子观察记录前提出了要求:一是按顺序观察,找出只有鸟才有的特点;二是边观察边记录;三是观察完本组的,再与其他组交换观察意见;四是比较观察的两种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然后孩子分组拿着周老师给他们准备的鸟的模型认真地观察起来。在交流发现教学环节时,让孩子明白了只要是有羽毛、卵生这两个条件就是鸟的道理。之后,周老师举了许多鸟的例子,问学生这是不是鸟?以此加深学生对“鸟”的理解。周老师又把鸟分成六大类,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鸟,最后,她又让学生了解鸟给人类的作用,激发学生要爱鸟、护鸟情感。 笔者反思:科学课只让学生观察、探究,明了就完了吗? 笔者认为:此课没有完,应在学生充分认识“鸟”的概念后,在某一时间段里,让学生运用此道理,结合学生自己生活,制作自己喜爱的鸟的模型。 美术课缺少的是探究的过程 笔者听的第一节美术课是洪楼二小李老师执教的三年级的《甜蜜的梦》 此课主要是让学生运用刮画技法刮画出自己美好的梦境。其过程:一是老师播放《九色鹿》动画片,让学生进入一个悲伤的梦境;二是问学生作过梦吗?引出甜蜜的梦的课题;三是老师讲做梦的好处;四是出示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别的孩子刮画的“梦”;五是老师示范刮画技法(两幅);六是让学生在刮画纸上刮画出自己的梦;七是学生刮画;八是让学生各自展示自己的“梦”的刮画。 笔者反思:面对三年级学生(8-9岁),设计只让学生异想天开,而没有让学生思维进一步的教材行吗? 笔者认为:此课缺少了对梦的认知理解的探究内容。如果在课前老师让学生了解一些人为什么会做梦,人在何种情绪下容易做何种梦等心理科学知识,再上此课时把学生引入某一种情绪或情景中,让孩子通过刮画的形式表现出自己的某种情景的“梦”境。 笔者听的第二节美术课是洪楼三小的孙老师执教的四年级的《双胞胎》 此课主要使学生了解对称的原理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孙老师的教学过程:一是出示幻灯片双胞胎人像,引出课题;二是讲解双胞胎现象;三是教师出示千手观音、建筑物、剪纸等照片,分析讲解照片中形象的对称现象;四是问学生在生活中还发现哪些对称现象;五是布置作业:你想设计什么样对称的形象?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对称的形象。学生用不同的材料来绘画或手工表现对称的形象。从学生完成作业情况看:学生设计的、绘画的、制作的对称形象效果一般,太简单。 笔者反思:面对四年级学生(9-10岁),设计只让学生在浅显了解对称表面现象的基础上,运用不同材料表现对称形象,而没有让学生思维进一步的教材行吗? 笔者认为:此课缺少了对事物对称的科学探究内容。如果在课前老师让学生进行有关事物对称科学知识探究,浅显了解些事物为什么要对称的科学知识,再上此课,可能学生的对称的表现会更深刻些。 教学的过程:从举三反一到举一反三 为什么以上科学课缺少运用知识的环节?美术课缺少探究的过程呢?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把教学认识的比较狭隘:一是认为教学是传授知识,而非运用知识,而非创造知识;二是把教学等同于上“课”,45分钟的“课”,认为一切教学过程一定要在这是45分钟的课中实现和完成。 笔者认为: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并在明了的基础上,去运用知识,而且要创造新的知识;教学过程是以实现教学主题为目标,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