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伤寒修订后.ppt
肠出血 :1.暂停食或全流少量; 2.绝对静卧; 3. 镇静; 4.输液补血; 5.止血。 肠穿孔: 1.禁食; 2.胃肠减压; 3.输液补血; 4.抗感染(抗伤寒,抗肠道菌入腹腔) 5.如炎症未局限,WBC↑,局部腹膜表现则 外科处理。 并发症的处理 控制传染源 及早隔离治疗病人,带菌者调离饮食服务业,并及早治疗。 切断传播途径 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搞好“三管一灭”(粪便、水源、饮食卫生管理,消灭苍蝇)。 保护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可进行预防接种,口服灭活菌苗Ty2la株的疫苗,保护效果可达50%-96%。 1、副伤寒甲、副伤寒乙、副伤寒丙分别由副伤寒甲、乙、丙沙门菌引起。 2、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基本上与伤寒相同。 3、临床上很难区分,确诊需肥达反应和细菌培养。 1.伤寒病人通过治疗体温恢复正常,两次血培养(一),但IgG、IgA含量仍高,考虑为带菌者。哪个器官隐藏细菌最多。 A.肝 B.脾 C.胆囊 D.肠道淋巴结 E.网状内皮系统 2. 有益调查伤寒带菌者的抗体是 A.“O”抗体 B.“H”抗体 C.“Vi”抗体 D.“O”抗体+“Vi”抗体 E.“H”抗体+“Vi”抗体 患者,男,32岁,反复发热30日,病人持续高热10日,在当地医院就诊,曾给予氯霉素治疗,5日后热退出院,出院后病人未接受任何治疗,2周后再次出现发热,体查:体温39.5℃,肝肋下2cm,脾肋下1.5cm,外周血白细胞3.0×109/L,中性粒细胞70%,淋巴细胞30%,肝功能检查:ALT 200U/L,TBIL16μmol/L,大便隐血实验++。 1.病人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2.如确诊,需做什么检查? 3.该病主要的治疗措施有哪些? 伤寒患者饮食方面有哪些注意事项? 为什么血培养在病程的第一周阳性率最高? 感染性疾病科 张健 2014年5月 定 义 病原学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临床表现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 疗 预 防 肝脾肿大 白细胞 减少 相对缓脉 玫瑰疹 持续发热 神经系统 中毒症状 特征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沙门氏菌属,G-菌 ,有鞭毛,能运动; 有O、H 、Vi抗原; 菌体分解后可释放的内毒素。 在自然界中抵抗力很强,对阳光、热、干燥及酸敏感,阳光直射数小时死亡,60℃水中10余分钟或煮沸可灭活。 电镜下的伤寒杆菌 沙门氏菌抗原示意图 传染源 易感人群 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 儿童及青壮年发病较多。病后可获持久免疫。与副伤寒无交叉免疫。 患者和带菌者。患者起病后发病2~4周传染性最强。 流行病学 伤寒杆菌 105 28%发病 107 95%发病 胃 小肠上部 小肠壁繁殖 潜伏期 肠系膜淋巴结繁殖 经胸导管、门V入血 初期菌血症 全身网状内皮系统繁殖(肝、脾、骨髓、淋巴结) 二次菌血症 发病 肠道淋巴组织增生 皮肤毛细血管菌栓→皮疹 神经系→伤寒面容,发热 坏死 第二周 心肌 耳鸣重听,缓脉 溃疡 第三周 肾 愈合 第四、五周 肝、胆(病菌胆汁内繁殖) 发病机制 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以回肠 下段的孤立淋巴小结和集合淋巴小结最明显。 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急性增生性炎,主要形成伤寒肉芽肿。 病变部位 病变特征 典型伤寒的病程 恢复期 缓解期 极期 初期 潜伏期: 3-60天,平均7-14日。潜伏期长短与伤寒沙门菌的感染量以及机体免疫状态有关。 恢复期 缓解期 极期 初期 病程第1周 缓慢起病,体温呈阶梯形上升,可有全身不适,酸痛,乏力,5-7天体温达到39℃-40℃。 恢复期 缓解期 极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