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反切寻源.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反切寻源

PAGE PAGE 3 反切探源 江明镜 摘要:本文探讨反切之所以产生在东汉末的历史根源。通过对前人在这个问题上几种说法的分析比较,进而提出一种合理的结论。 关键词:反切 梵语 文化交流 反切是如何起源(包括产生时间和产生原因产生条件等)的呢?历来众说纷纭,主要观点有如下几种: 1、起源于三国魏人孙炎。这种说法最早见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中的《音辞篇》:“孙叔然(孙炎)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清陈澧也赞同这种说法,但他否认反切产生受佛教影响,在《切韵考卷六》中说:“顾炎武《音论》:‘反切之语自汉以上已有之’,引沈存中、郑渔仲所云:‘何不为盍,不可为叵……’”,“乃谓始于西域,岂古圣贤之智乃出梵僧下耶?” 2、起源于东汉末服虔、应劭。日本释安然《悉昙藏》引用唐朝武玄的《韵诠》中称到:“服虔始作反语。”清·郝懿行《晒书堂文集》还找出了应劭的反切注音以证明此说。 3、来自西域。宋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三:“反切之学,自西域入于中国,至齐梁间盛行。” 4、中国古已有之。清代刘熙载所著的《说文双声·叙》说道:“切音……起于始制文字者也。……夫六书之中较难知者,莫如谐声。迭韵、双声,皆谐声也。许氏论形声及于‘江’‘河’二字。方许氏时,未有迭韵、双声之名,然‘河’‘可’为迭韵,‘江’‘工’为双声,是其实也。后世切音,下一字为韵,取迭韵;上一字为母,取双声,非此何以开之哉?” 5、中印文化结合的产物。沈括在《梦溪笔谈·艺文二》卷十五中写道:“切韵之学,本出于西域,汉人训字止曰读如某字,未用反切。然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之类,似西域二合之音,盖切字之源也。”似是认为反切以汉字本身已有的合音字为基础,在西域梵文的影响下而产生。 上面的几种说法中,第一、第二两种,都主张反切是中国本土土生土长的产物,只是时间的早晚略有差异,从目前我们能见到的资料来看,正式运用反切应该是服虔和应劭,而大量使用反切注音的,则是孙炎,这也是比较得到公认的。那么,反切作为一种能取代直音法的注音工具,至迟在汉末已经出现了。但是这已经是文人开始运用于书中注音了,其出现时间应该还可略向前推一些。 第三种意见认为反切来自西域,似是认为反切是直接从梵文(梵文本是雅言之意,后来使用字形固定的天成体字母书写。而最早的佛教经典是用当时的俗语俗字书写的,字母系统属于婆罗米字母或者由婆罗米字母演化出来的某种字母系统书写,这种文字被称作巴利文。汉代传入中国的是这种佛经。无论采用哪种字母,都属音素文字。为了叙述方便,下面提到印度文统称梵文)中移植过来的。如果说反切完全源自西域,和汉语本身没有关系,这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因为梵文是音素文字,本身没有也不需要有这样的注音方法,如果汉字没有长期的合音字传统以及擅长以双声叠韵字表情达意的话,相信反切注音也很难在这个时候出现。 第四种意见也认为反切完全出自中国,但是以《说文·序》所举形声字为例,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反切是注音法,是自觉地运用两个汉字来为另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其原理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来合成被注字的字音。刘熙载所说,许书虽然举“江、河”为形声字代表,但并没有表现出自觉运用上下字的声母、韵母声调来表现另一字读音,当然不是反切法。 比较而言,沈括所说应该是最符合历史事实的,就是说,反切的产生应该是在汉字使用上具有长时期合音字传统、汉语运用上具有双声叠韵特点的前提下,受拼音化的梵文启发,当时的一些精通汉语的僧人或者精通梵文的学者,在佛家译经、学者读经的过程中,偶然发现汉字字音可以像一些梵文词的语音一样拆成数部分,进而发明了反切。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佛教东传,反切会在东汉末出现吗?我认为不可能。 这是因为汉字是音节文字,从其本身很难看出声韵拼合的迹象,而要发现这一点,是很难的,因为人的直觉只能把语音分到音节为止,要把音节分成音素或者声韵两部分,需要有超越直觉的能力。汉语诗歌的传统十分悠久,但韵部的自觉分析晚到了三国时期(而且也是直接受了反切的启发),四声的认识在齐、梁间,声母的归纳更晚到了唐末。这就说明,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合音字,但是要能自觉地认识到声韵调的组合关系并进而把它用作注音方法则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打个比方说,中国至少在春秋时就有印章,唐代就有雕版印刷,按理说雕版印刷术结合印章拓印的原理完全可以形成活字印刷术,但是真正的活字印刷术直到宋代才出现。 科学的发明需要某种巧合或者说契机,佛教的传入可以说是反切产生的契机。由佛经翻译成汉文,一定会有部分词无法意译而采用音译法,那就会有些词的读音无法准确表示,这在客观上要求有一种比较准确的注音方法来为这些词语注音。汉语中的合音字古已有之,其合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