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自然之力现城湖共生《合肥市空间战暨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docxVIP

借自然之力现城湖共生《合肥市空间战暨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借自然之力现城湖共生《合肥市空间战暨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

借自然之力,现城湖共生 --《合肥市空间战略暨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 王巍巍 摘要:本文试从历史视角审视巢湖流域内城湖关系的千年变迁,提出应将城市与湖泊视为共生的有机 体。城镇应主动转变发展模式,为巢湖的生存空间做出谦卑让步,为湖泊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做出积极努力。 通过优化产业和城镇空间布局,创造有正向生态价值的城市场所,以减轻湖泊生态压力;通过归还湖泊自 然空间,帮助湖泊恢复自然脉动和连通,以恢复巢湖自净能力,实现湖泊生命健康;走出一条城市与湖泊 协同共生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关键词:巢湖 城市 共生 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水质污染严重,富营养化问题突出,是国家“三河、三湖” 污染治理的重点对象之一。2011 年合肥市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将巢湖整体纳入,使巢湖 成为五大淡水湖中唯一的城市内湖。两种声音响起,一种认为应通过滨湖开发再创城市辉煌; 持反对意见的认为城镇大规模建设必然加速湖泊的陨灭。是否能够找到一条实现城市湖泊共 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试寻求这个答案。 1 城湖关系历史回顾 巢湖流域古文化发达, 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人类聚落,距今已有 6000-7000 年的历史。根据人类对巢湖的利用方式和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三个阶段: 1.1 被动适应阶段 巢湖流域最早出现的聚落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其后聚落遗址数量有所减少,商周时期 重新达到繁盛;汉代流域文化仍较为发达,聚落遗址和墓葬数量很多,但汉代以后,聚落遗 址和墓葬的数量则急剧减少,流域文化走向衰落。从新石器时期到汉代这个阶段,巢湖流域 聚落遗址变迁受环境变迁影响巨大。随中全新世以来流域气候山温暖湿润向温和干燥的发 展,巢湖湖泊逐渐收缩、水位持续下降,新石器中晚期至汉代聚落遗址从高海拔逐渐向低海 拔地区转移并向湖泊靠近。另外,聚落遗址分布受地形地貌影响也较为明显。巢湖流域东部 东临长江,地势低洼,水网密布,极易受河道摆动 和洪涝灾害的影响,因此,此段历史时期聚落遗址 数量和分布都呈现出西多东少的格局。 这段长达 4000 多年的历史时期内,巢湖流域 聚落人口规模较小,生产能力不发达。对巢湖的开 发主要停留在利用湖泊退去的农田进行耕种,在湖 泊中捕获鱼类等,巢湖的利用水平非常低。这是一 个人类逐步适应自然,被动与自然相处的时期。人 类对巢湖的影响甚微。巢湖流域的气候、地貌、水 文等自然条件直接影响人类活动范围和生产生活 方式。 1.2 逐步改造阶段 巢湖流域内有规模的开发始于三国时期。孙吴 曾在沿湖大力推行屯田,利用淤浅的滩涂、湿地修 筑圩田,为证土地不受水淹,逐步地筑堤防水、与 水争田。此后湖堤也不断向湖心延伸,但由于人口  图 1 巢湖流域聚落遗址分布及海拔高程 (新石器时代-商周-汉代) 摘自吴立,王心源(2009) 少,开发程度低,对巢湖区域的生态环境影响尚不显著。唐宋时期,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 巢湖区域的开发也随之加快。入清至光绪年间已是“尽涸而为田矣”,巢湖沿湖围垦面积就 达 62.8 万亩。清咸丰以后至 1985 年的 130 多年里,杭埠河、三河以下的 20 多里湖汊已 淤塞而全被围垦,原 360 个汊滩大都已围垦成圩田,巢湖出现水华的记载。 从三国到清末近 1500 年间,农耕文明不断发展,生产水平逐步提高,人口规模的膨胀 使得对粮食的需求迅猛增大。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再受制于自然条件,开始通过圩湖造田 改造巢湖,这导致巢湖水系湿地大量被侵占,巢湖调蓄洪水、净化水质等功能不断降低。这 是一个人类逐渐改造利用自然的时期,人类与自然的天秤,逐渐倾向于更为强势的人类一方。 1.3 工程操控阶段 新中国成立的 60 多年间,城市迅速发展,人口集聚膨胀,人类加大了对巢湖的开发利 用,对巢湖的利用方式也呈现多样化,从饮用、灌溉、航运、水产到旅游、地产等。为使各 种经济活动顺利开展,人们财产生命安全得到保障。人们开始在巢湖沿岸修建水利设施。沿 巢湖修建的硬质堤岸改变了湖滨带生态系统,不利于对面源污染的拦截和湖体水质的净化。 在裕溪河修建了通江的闸门后,巢湖成为了人工控制的半封闭性水域,长江入湖水量大幅减 少,从原来巢湖径流量的 45%降低到 5%,水体交换量下降了 88%。以水利安全为目的的水 位调控,改变了湖水的自然涨落节奏,造成了植物无法生根发芽,降低了其生存几率。多年 的围湖造田也大为缩减了植物的生存空间。这均使得承担巢湖自净功能的湿地生态系统破坏 殆尽,近年巢湖水生植物覆盖面积不足 1%。同时,城镇的迅速膨胀,农业面源的增加,加 重了湖泊的污染负荷。根据统计,近几年每年经由入湖河流以及区间地表径流进入巢湖的总 氮可达 1.7 万多吨,总磷 1200 多吨,使得巢湖水体中总磷总氮浓度居高不下,导致蓝藻水 华频频发生,进一步恶化了水质。201

文档评论(0)

186****050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