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珠海市金湾区非遗项目保护传承与开发
项目建议书
----—以非遗主题酒店为例
珠海市金湾区非遗项目的主要背景:
珠海市金湾区地处珠海特区西部,其中占地面积最大的三灶镇是一个绿色宝岛,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据明代《香山县志》记载:“三灶山,三石形似名,与横琴相对皆抵南番大洋”。清代同治版《香山县志?山川》记载,“三灶山,林木葱翠,中有三石如灶故名,有田三百余顷??????皆极膏腴”。1983年陆连以前三灶岛,周围是珠江口的中浅海渔场,北面有广阔滩涂,南面是浩瀚南海。拦浪山、圣堂山、轿顶山和竹篙山,三列山势东西走向,形成“川”字地势,一条山谷河流弯弯曲曲自东向西流入浪白海。以春花园、圣堂、屋边三大村落聚于岛心,沿山开路,依水行舟来联络全岛三十多个村庄。
自宋代以来,三灶人秉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开拓出有自己特色的艺术产品,如文体表演方面有鹤舞和鹤歌、生产工艺方面有“三灶帽”(竹帽)和草袖、健康饮食方面有茶果和糖糍、精神文化方面有民俗歌谣。这些民间艺术产品曾抚育过一代代三灶岛人,影响并传播到周边地区,它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如今已成为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1、文化的活化石将消失
珠海鹤舞于2010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珠海鹤舞主要分布在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它是三灶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模仿白鹤的神态动作,研究白鹤的生活习性而创造出来的民间舞蹈,三灶鹤舞演绎仙鹤临门、觅食、洗嘴、梳毛、嬉戏等过程,造型逼真,舞姿生动传神。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慢节奏的鹤舞已经不能满足年轻人对新事物的追求。而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动作单调、形式单一的鹤舞并不能引起广泛的关注,因此,鹤舞面临着失传的窘境,自身传承人减少,后继乏力,还出现了吸引力下降等问题。所以珠海艺术职业学院利用改造自身酒店,以非遗主题酒店为平台,利用师资与学生团队通过改编鹤舞的动作,创作出源于鹤舞的一套人民群众喜欢的鹤舞系列,然后加工生产成鹤舞衍生产品,比如:吉祥物抱枕、摆件等装饰品。通过鹤舞衍生产品这个载体加大鹤舞的影响力和影响面,改变鹤舞目前的发展困境。
2、水乡人的精神世界
民俗歌谣最能体现人们的精神世界,因为它是人们表达激情的语言形式,是音乐的源头。三灶的语言是香山话与新会话、客家话的混合体,尾声长,较柔软,讲话如唱歌。三灶民歌主要有山歌(包括山歌和白采莲)、鹤歌、八堡歌,还有可唱可朗诵的歌谣。这些歌谣见证了三灶“一方水土一方人”的精神世界。
三灶民歌,起源于清代道光年间,兴盛于清末民国初年,流传于珠海西部地区,至今已有180多年历史。它与沙田民歌、客家山歌一起,成为珠海三大民歌。
作为三灶、南水、高栏、小林等海岛居民所表达喜怒哀乐,保存着古老遗韵的本地民歌,三灶民歌涵盖劳动、生活、情歌、婚嫁、叙事等方面,曾经兴盛于一时。据见证者回忆,三灶地区曾经几乎人人都会唱三灶民歌,村村都有“歌手”、人们甚至见面聊天,互相调侃都用对歌的方式。
但如今在金湾区,真正能唱出三五首三灶民歌的人,仅约25人。这个民族瑰宝,现如今已经濒临失传的境地,为此,金湾区政府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保护扶持三灶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并已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珠海艺术职业学院作为珠海本土的高等艺术职业院校,一直致力于珠海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利用学院地处金湾区的地理优势,采用民间采风、调研、与民间歌手座谈、将三灶民歌引入我院实践课堂等多种形式对三灶民歌进行研究、继承、保护和开发。学校音乐舞蹈学院将充分利用音乐表演专业与歌舞表演专业的优秀师资和专业优势,将对三灶民歌的研究和传承与我院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以实践促研究,以实践促发展,将三灶民歌引入到现代民乐团(我校民乐团2015、2016连续两年获广东省专业比赛金奖)的演奏中,并将录制成唱片,在非遗主题酒店中展示与播放,也进行销售。以酒店为平台,以唱片为载体将三灶民歌这一珠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3、历史的痕迹
追朔历史源渊,三灶编织出产于珠江口外的三灶岛,这种工艺以海岛渔农经济生产生活方式为依托,出现在明代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成熟于清代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新中国成立后至1966年趋向高峰期。那时候的三灶,家家户户成年人都会编织。1952年夏,在广州举办的“中苏友好农业产品展览会”上,三灶的 “黄线骨头篷”被送往参展,受到好评。历经一代代编织能手的传承和创新,三灶竹草编织制品兼具生产劳动实用功能以及岭南沿海艺术特色,是珠海农耕时代竹草编织工艺的重要见证。2015年11月,“三灶竹草编织技艺”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随着渔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工业化、城镇化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替代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渔农经济萎缩,塑料工艺品盛行,三灶的编织也迅速衰落。如今,全三灶镇懂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4年安徽省高考化学真题卷(含答案与解析).pdf VIP
- 司马光的故事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PPT课件.pptx
- 2014010904013王亮森题目四.docx
- 《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考试题库200题(含答案).docx
- 2023年楚雄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操作系统》科目期末试卷A(有答案).docx VIP
- 《接力切换技术原理》课件.pptx VIP
- 电子科技大学820计算机专业基础考研真题试题(含答案)2011—2016年.pdf
- 公司治理:基本原理及中国特色-姜付秀-第10章+法律机制.pptx VIP
- 课件:兽药的合理使用.ppt
- 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