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 习 目 标 1.根据寄生虫的生活史说出寄生虫病的致 病机制 2.叙述寄生虫病的流行过程和临床特征 3.概述寄生虫病的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 4.简述寄生虫病的预防要点 5.能结合各病相关知识做好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 第一节 日本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是指由于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的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地方性寄生虫病。我国只有日本血吸虫病。人体因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男女老幼均可感染,但以青、壮年,农、渔民占多数,夏秋二季最易感染。 【链接 血吸虫病的发现 根据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西汉女尸及1975年在湖北江陵出土的西汉男尸内皆发现有大量典型血吸虫卵的事实,证明在2100多年前我国已有血吸虫病的流行。隋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记载蛊毒和“蛊胀”,从流行地区、季节、感染方式和临床表现等方面描述似血吸虫病。1904年日本学者桂田氏首先在猫体内发现血吸虫成虫,1909年藤浪与中村证明血吸虫由皮肤侵入体内,1912~1914年宫川、宫入、铃木等查明血吸虫生活史。我国于1905年在湖南常德经虫卵检查确诊第一例病人。】 图6-1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示意图 日本血吸虫雌雄异体,寄生于终宿主人畜的肠系膜下静脉,虫体可逆血流移行于肠粘膜下层的静脉末梢。合抱的雌雄虫交配产卵于小静脉的小分支,每条虫一天可产卵2000~3000个,虫卵在血管内成熟,内含毛蚴,毛蚴分泌溶细胞物质,透过卵壳入肠粘膜,破坏血管壁并使周围肠粘膜组织破溃与坏死。由于肠蠕动,腹腔内压力与血管内压力的增高,使虫卵与坏死组织落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入水后在20℃~30℃经12~24小时即孵化出毛蚴,在水中游动的毛蚴1~2天内,遇到钉螺(中间宿主)即主动侵入,经母胞蚴和子胞蚴二代发育繁殖,5~7周后形成大量尾蚴,逐渐逸出螺体外,尾蚴入水或逸出于河边或岸上青草露水中。 终宿主接触疫水时,尾蚴吸附于宿主的皮肤,利用分泌的溶蛋白酶溶解皮肤组织,脱去尾部进入表皮变为童虫。童虫侵入真皮层的淋巴管或微小血管至静脉系统,随血流至右心、肺、左心进入体循环,约经4天后到达肠系膜静脉,并随血流移至肝内门静脉系统,初步发育后再回到肠系膜静脉中定居,在此,雌雄合抱,性器官成熟,产卵。从尾蚴经皮肤感染至交配产卵最短需23~35天,一般为30天左右。成虫在宿主体内生存2~5年即死亡,有的成虫在病人体内可存活30年以上。 二、流 行 病 学 本病流行于中国、日本、菲律宾等地。我国则见于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的十二个省、市、自治区的400多个县市。台湾的日本血吸虫未见有人体感染。 1.传染源? 患者的粪便中含有活卵,为本病主要传染源。船户粪便直接下河以及居民在河边洗刷马桶是水源被污染的主要原因。随地大便,河边粪坑及用未处理的新鲜粪便施肥,被雨水冲入河流,造成水源污染。病畜(牛、羊、犬)及鼠等含有虫卵,随粪便排出,污染水源。 钉螺:为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是本病传染过程的主要环节。 【链接 钉螺???是水陆两栖动物,有雌、雄之分,常在气温15℃~20℃时活动,主要靠吃藻类而生存。钉螺外壳呈圆锥形,就像一个小的螺丝钉,因此得名。钉螺由螺壳和软体两部分组成。软体部分的前部为头、颈、足和外套膜,后部是内脏。螺壳有6~8个螺旋。表面有纵肋者称肋壳钉螺,壳长约10毫米,宽约4毫米;壳面光滑者为光壳钉螺,比肋壳钉螺稍小,长、宽分别为6毫米和3毫米,在山丘地区多见。钉螺壳口呈卵圆形,周围完整,略向外翻,有角质厣片。钉螺喜栖在近水岸边,在湖沼地区及芦滩洼地上最多。在平原地区孳生于土质肥沃,杂草丛生,水流缓慢的潮湿荫蔽地区,沟渠最多,岸边次之,稻田中最少。】 钉 螺?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皮肤,粘膜与疫水接触受染。多通过游泳洗澡、洗衣、洗菜、淘米、捕鱼捉蟹,赤足经过钉螺受染区等方式感染。有时因饮用疫水或漱口时被尾蚴侵入口腔粘膜受染。 3.易感性 人与脊椎动物对血吸虫普遍易感,流行区以学龄儿童及 男性青壮年感染率最高,以 后逐渐下降,感染后有一 定免疫力。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一)发病机制 血吸虫尾蚴,童虫、成虫和虫卵均可使宿主产生复杂的免疫病理反应,其中以虫卵肉芽肿反应为日本血吸虫病的基本病变。 尾蚴穿透皮肤时引起皮炎,皮炎仅发生于曾感染过尾蚴的人群,是一种速发型和迟发型变态反应。童虫在体内移行时,对所经过的器官,主要在肺引起血管炎,毛细血管栓塞、破裂,出现局部细胞浸润和点状出血。成虫的代谢产物可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全身反应与局部血管损害及组织病变;其寄居于门静脉系统,可引起轻度静脉内膜炎与静脉周围炎;死虫可随血流入肝,在栓塞处引起周围组织炎。沉积于肝和结肠的虫卵可引起虫卵肉芽肿,导致组织纤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