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寒热药性研究现状.pptVIP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静思笃行 持中秉正         秋记与你分享 中药寒热药性的研究现状 Research Status of Cold and Hot Propert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目 录 1 2 3 1 中药寒热药性的现代研究进展 中药寒热药性物质基础的研究 中药寒热药性研究的新思维 基于传统功效的中药寒热药性理论认知 结 语 中药寒、热、温、凉四气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寒热药性两方面 该理论研究始于20 世纪60 年代,自70年代起中药药性研究日趋活跃,国内外著名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开始对寒热药性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中药寒热药性的现代研究进展 1 中药寒热药性是中医辨证论治、谴方用药的重要依据之一 《本草经集注》明确指出:”药物甘苦之味可略,唯冷热须明。”故药物的寒热偏性非常明确 历代医家也正是利用药物的寒热偏性来纠正人体阴阳盛衰而达到治病目的 中药寒热药性研究一直是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 中药寒热药性的研究方法 生物热力学 微量量热法 网络药理学 文献学研究 寒热药性 1 2 5 3 4 6 数学建模 数据挖掘 中药寒热属性的客观表征方法 行为学观测法 能量代谢观测法 1)体表温度观测法 2)微量量热法(微量量热是通过温度传感器直接监测热活性的一种技术) 3)红外热辐射观测法(红外扫描是一种间接测热技术,它将不可见的瞬间体 表红外辐射转化为可视性、可定量的生物体新陈代谢分布图,传达能量代谢信息) 循证医学分析方法(药性循证医学分析方法,用于临床病人试验,作为寒热药性评价试验结果的佐证,以及客观地反映临床用药的寒热药性) 文献及数据挖掘评价方法 通过查阅古今文献,以前人实际用药经验以及部分实验研究为依据,阐释了药物“一药二气”的客观存在性,应用数据库知识发现技术,对药性理论知识和规律进行了数据挖掘和整理。 药材基源性状评价方法 通过探讨不同药用部位的药性,发现药用部位与中药药性之间的联系。 系统生物学评价方法 采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寒热药性的分子标记和寒热药性对机体代谢的影响。 综合评价方法 文献研究→药材基源性状研究→成分系统分析→成分种类、数量、存在形式研究→组合药靶模型作用机制分析→数据处理→文献研究( 分析评价药性界定依据) →模型验证。 分级量化评价方法 为了确切表征中药的寒热程度,寒热药性需要量化,使中药寒热程度有一个数值,力图将中药寒热量化和传统中药寒热评价联系起来。 中药寒热药性的评价指标及方法 药理评价指标: 科研工作者从中枢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机体的基础代谢率、机体机能活动等角度进行观测分析,对中药寒热药性与药效学关系已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即中药寒热属性的现代科学内涵是兴奋( 热性) 和抑制( 寒性) 作用。 药化评价指标: 1) 有机成分评价指标 除以往将药物有机成分按中药寒热属性分类归纳研究方式外,近年,对于中药寒热物质基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命大分子物质蛋白质及糖类的研究方面。 2) 无机成分评价指标 提出Fe 和Mn 的含量、稀土元素含量水平与中药寒热属性关系密切。 3) 有机与无机成分综合评价指标 结合有机成分和无机元素研究中药药性与化学成分联系的可行性。 中药寒热药性的评价指标及方法 中药寒热属性的生物学机制探寻 分子药性假说 电子偏移假说 生物热力学说 基因药性假说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 假 说 中药寒热药性物质基础的研究 2 中药全部物质成分→煎煮后物质成分→消化道代谢后物质成分→肝脏代谢后物质成分→血液代谢后物质成分→组织分布→作用靶点→效应 正常状态 寒热病症状态 中 药 物 质 成 分 ADME 物质组群的种类、数量、存在形式、配比关系会发生明显变化。 中药物质成分分次进入同一寒热病证患者机体,或分别进入不同寒热病证患者机体,经过消化和代谢后,最终的作用靶点群虽不完全相同,但具有同一性 服药的某人或某些人机体的功能状态相近,且保持相对稳定,致使中药物质成分体内消化、代谢渠道的内环境相对稳定 中药物质成分作用的同一性 关于中药物质成分调理寒热病证机制 的共性特征 广义上的中医寒热证候应该各自存在一种具有共性特征的机体功能变化从而表现出本质相同的一系列症状体征。在这一变化的背后,存在着一组导致这一功能变化发生的靶反应群。 正是由于导致机体这一靶点群的功能作用表现出一系列统一的症状体征,人

文档评论(0)

celkhn546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