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震中距离
天 然 地 震 1.基本概念 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而破裂的地方。在理论上将它抽象为一个点,实际上是一个区域。 震源深度:将震源看做一点,作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h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与震中相对的地球直径的另一端称为对震中。 极震区:地震发生时地面上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由于地表局部地质条件的影响,极震区不一定是震中区。 震中距离:在地面上,从震中到观测点的距离,用字母Δ表示 1.基本概念 地震的分类 按成因分类 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按震源深度分类 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按震中距离分类 地方震,近震,远震 按地震强度分类 弱震,有感地震,中强震,强震 1.基本概念 地震的地理分布 太平洋地震带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其他地震带 地震活动性与板块构造 海沟-岛弧地区 海脊及转换断层的地震 大陆内部的地震 2.地震理论基础 假设前提: 地球介质是均匀的、连续的、各向同性的和完全弹性的。 应力 体力,面力 应变 线应变,切应变,体应变 2.地震理论基础 杨氏模量 体积模量 切变模量(刚性系数) 泊松比 2.地震理论基础 波动方程及地震体波 2.地震理论基础 2.地震理论基础 3.地震波的反射和折射 假设条件: 地球表面是自由表面,表面下为半空间或层状半 空间介质,台站接收的是平面波。 3.地震波的反射和折射 3.地震波的反射和折射 3.地震波的反射和折射 3.地震波的反射和折射 3.地震波的反射和折射 3.地震波的反射和折射 3.地震波的反射和折射 3.地震波的反射和折射 4.地震面波 地震面波:地震体波在界面附近的一种次生波。 特点:能量集中在界面附近,沿界面传播,振幅随深度的增加迅速衰减。 分类 瑞利面波(Rayleigh Waves) 勒夫波(Love Waves) 4.地震面波 4.地震面波 4.地震面波 5.地震波和地球内部构造 5.地震波和地球内部构造 5.地震波和地球内部构造 5.地震波和地球内部构造 5.地震波和地球内部构造 5.地震波和地球内部构造 6.测定震源参数 6.测定震源参数 7.人工地震的基本方法 反射波法 共反射点(共深度点)时距曲线 折射波法 7.人工地震的基本方法 7.人工地震的基本方法 7.人工地震的基本方法 7.人工地震的基本方法 7.人工地震的基本方法 7.人工地震的基本方法 7.人工地震的基本方法 7.人工地震的基本方法 7.人工地震的基本方法 7.人工地震的基本方法 折射波法 7.人工地震的基本方法 7.人工地震的基本方法 7.人工地震的基本方法 8.地震探测的野外工作方法 8.地震探测的野外工作方法 8.地震探测的野外工作方法 8.地震探测的野外工作方法 8.地震探测的野外工作方法 8.地震探测的野外工作方法 8.地震探测的野外工作方法 8.地震探测的野外工作方法 8.地震探测的野外工作方法 9.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 9.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 水平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走时曲线) 两层介质 多层介质 其中: 应用二项式展开,略去高次项 其中: 利用平均速度的假相均匀介质代替多层介质 倾斜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 反射波时距方程 其中: 水平界面的共反射点时距曲线 1.共反射点 A 2.共中心点 M 3.叠加道 S 4.旅行时间 t 5.共反射点道集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的时距方程: X为炮检距 定义同一个反射波在两个观测点上测得的时间差 在x1点为激发点的特殊情况下, 成为正常时差 正常时差和动校正、剩余时差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是双曲线 水平界面下,只有自激自收处的 代表法线深度。 将其他观测点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间减去正常时差(动校正),将动较之后的信号叠加得到自激自收数据 多次反射波、倾斜层、绕射波及其他特殊波,动较后仍有时差,称为剩余时差 水平界面的折射波时距曲线 时距曲线为直线,斜率为 时距曲线的截距为 2. 倾斜界面的折射波时距曲线 2. 倾斜界面的折射波时距曲线 可以求得炮点或接收点的垂直深度 求得 从而确定折射界面的产状及下层速度 测线布置和观测系统 1.时距平面法 1.时距平面法 在每一排列的两端进行激发,得到许多成对的时距曲线,称为相遇时距曲线 O1和O2,O2和O3………… 等称为互换点,利用它们的时间等值性,识别来自统一界面的波和连接其时距曲线 2.综合平面法 综合平面图上每段粗线在测线上的投影正是所勘探的界面的长度,称覆盖长度 覆盖是指对界面采样(观测),每个点只采样一次,称为常规或单次覆盖,多次采样,则称为多次覆盖 反射波观测系统 1.简单连续观测系统 能保证连续追踪 优点:有效波之间的干涉较小,并在深层折射波的盲区之内 缺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