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病微生物学.pptVIP

  1.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牙周病微生物学 第一节 概述 目前认为牙周病是多因素疾病,牙菌斑细菌及其产物是引发牙周病的始动因子,但牙周病的发生还受其他局部和全身因素的影响,各因素相互关系,互为协同,或者相互影响、互为拮抗。 口腔正常菌群 牙周生态系 牙周病的致病因子 牙周病病因研究观点的变迁 口腔正常菌群 牙周生态环境复杂,菌群繁多 有氧到无氧各种氧张力的环境 口腔合适的温度35~37℃ 营养 合适的湿度 牙周袋微生物500种,需氧、厌氧、兼性厌氧;真菌、酵母菌、支原体、原虫、病毒 口腔正常菌群 正常口腔菌群动态平衡的意义 生物屏障,抑制外源性微生物 维持口腔或全身微生物的生态平衡 刺激宿主免疫系统 产生营养功能,某些细菌产生维生素K 一般这些菌群对宿主无害,甚至有益,称之为口腔正常菌群或固有菌群。 口腔正常菌群 微生物之间相互关系 共生:彼此有利,提供营养或能量 竞争:竞争营养物质或空间 拮抗:某种微生物杀死或抑制另一种微生物 口腔正常菌群 牙周菌群是动态平衡,不是恒定不变的,受口腔卫生、饮食、年龄等口腔局部或全身因素影响,失去平衡将会导致 内源性感染 为外源性感染提供条件 致敏宿主,造成牙周组织破坏 牙周生态系 牙周生态系:牙周正常菌群之间以及它们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牙周生态系。 牙周袋病损分区 口腔微生物和宿主之间动态平衡的影响因素 现代牙周病学观点 菌斑的侵袭力 = 宿主的防御力→生态平衡(牙周组织健康) 菌斑的侵袭力 宿主的防御力→生态失衡(患牙周病) 菌斑的侵袭力 宿主的防御力→生态调整 (牙周病防治) 强调有细菌的存在,才有可能发生牙周病 第二节 牙菌斑生物膜 牙周病的始动因子——牙菌斑生物膜 生物膜的概念:适于微生物生存的实体,是微生物在自然界存在的主要生态形式,广泛存在于海洋、湖泊、土壤、船底和沉积物等,也存在于人体和动物的口腔、肠腔、膀胱与皮肤等部位,一般在膜表面或界面存在较多。 牙周病的始动因子——牙菌斑生物膜 牙菌斑生物膜(dental plaque biofilm)牙菌斑生物膜是口腔中不能被水冲去或濑掉的细菌性斑块,是由基质包裹的互相粘附、或粘附于牙面、牙间或修复体表面的软而未矿化的细菌性群体。 特点:以生物 整体生成的微生物生态群体;细菌能抵抗宿主防御机制发挥作用。 牙菌斑生物膜形成过程: 获得性薄膜 :由唾液蛋白或糖蛋白吸附至牙面, 形成一层无结构、无细胞的薄膜 , 选择性吸附细菌至牙面,促进早期 菌黏附定植及细菌共聚。 细菌黏附和共聚:G+球菌→丝状菌、放线菌→厌 氧菌、能动菌和螺旋体 菌斑成熟:12小时可由菌斑斓染色剂显示,9天形成各种细菌的复杂生态群体,10-30 天菌斑发育成熟达到高峰。 *菌斑微生物作为牙周病始动因子的证据: 实验性龈炎观察:菌斑的堆积直接引起牙龈炎症; 流行病学调查:牙周病的分布、患病 和严重程度与该人群 的口 卫生情 、菌斑积聚正相关; 机械清除菌斑或抗菌治疗效果可阻止牙周组织破坏; 动物实验研究:无菌动物实验证明仅有牙石或丝线结扎等 异物刺激,无细菌不引起龈炎; 宿主免疫反应:血清或龈沟液中有对牙周可疑致病菌的高 滴度特异性抗体。 食物对龈上菌斑的影响 龈下菌斑 菌斑致病的学说 近100多年来关于牙周病细菌病因,由于时代背景研究方法、认识观点不同,形成了争论最激烈的两大派系 非特异性菌斑学说 Non-specific plaque hypothesis 特异性菌斑学说 Specific plaque hypothesis 非特异性菌斑学说 1890年 Miller提出牙周病是由非特异性的口腔正常菌群的混合感染所致 主要观点 不同个体、不同位点以及不同类型的牙周病之间菌斑组成相似,牙周病的发生发展是菌斑量堆积的结果,即由非特异的口腔菌群混合感染所致。 依据 1965 L?e 报告的实验性龈炎 临床观察:菌斑多,牙龈炎症也重。 总体清除菌斑,对牙周病治疗有效。 不能解释的现象 牙周病的位点差异和个体差异 特异性菌斑学说 主要观点:不同类型的牙周病由不同的特异性细菌所致 依据:局限性侵袭性牙周炎患者深牙周袋中检出Aa。 存在问题:不同类型的牙周病并未能分离出其特殊的致病菌 菌群失调学说 破坏性牙周病是由于口腔中的正常菌群在龈下

文档评论(0)

celkhn546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