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智力条件 1.观察力是孩子学习的基础。父母可以给孩子看有错误或缺损的画,让孩子通过观察指出错误或缺损所在,以此检测他的观察能力。 2.记忆力决定孩子将吸收的知识保存下来转为己有的能力。父母口述6位数字或给孩子讲一个小故事,看孩子能否正确复述出6位数字,能否较完整地复述一个小故事。 (一)、智力条件 3.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表现为孩子是否喜欢动脑思考。可以让孩子进行图片归类,如将画有各种鱼、蔬菜、水果等的图片混在一起,让孩子按类别逐一区分开来。 4.注意力对准备入学的孩子来讲是最为重要的能力。家长可以给孩子讲一段话,看孩子端坐10分钟听讲的情况,来衡量孩子注意力集中水平,及接收语言信息能力的强弱。 (二)心理准备 看孩子有没有求知、求新的欲望,是否热切希望进入小学学习;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是否强,对陌生的环境是否畏惧,同陌生人说话是否胆怯。 (三)生活自理能力 主要是看孩子能不能自己管理好自己:对过马路、提裤子、系鞋带、吃饭、整理书包等事能否处理得好,能不能记住父母姓名、工作单位和家庭电话等。 家长可以根据这些条件进行简单的判断,或者在这几个方向上着力培养孩子。 男孩家长请关注!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总编辑) 以目前学校里的教育模式和评价考试看,女孩的各方表现都会优于男孩。 学校一方面忽略“发育落后”这种差别,另一方面忽视了男孩和女孩认知模式的不同。比如,女孩比较适合于语言交流、阅读及情感互动的教育方式;男孩适合于运动的、操作的、动手的、计算的、身体参与的教育方式。 而目前的教育,基本上是以语言交流为主的,强调讲、背、说,这些都是女孩的强项,男孩子上课时听上10来分钟,可能就坐不住了,所以从一上学男孩就容易落在后面了。 另外,现在的中小学包括幼儿园,都在追求“静文化”,学校里特别强调要安静,要轻声慢走,不要跑跳,这些要求对男孩来说,都不太容易适应。 三、你了解自己面对的困惑吗?——过渡幼小衔接的正常心理 1、我是不是应该教会孩子一些小学知识,这样他才能在小学一年级学习跟得上甚至领先? 2、他在幼儿园里很受老师的赞许,可是小学老师似乎不太看重我的小孩。 3、老师和我的联系不如幼儿园时候多,我都不知道孩子在学校里怎么样。 4、这孩子在学校里总和小同学有这样那样的矛盾,回来就哭。烦死人了。 5、我都不知道怎么教他做作业,我都不懂教。 三、你了解自己面对的困惑吗?——过渡幼小衔接的正常心理 6、整天要陪做作业,我哪里有这样的时间?不管了,我想让他独立! 7、成绩怎么这么差?要不要找家教? 8、孩子发脾气,不想上学,怎么办? 9、孩子天天赖床,总喊不起来,要迟到了。 10、孩子上小学后,好像变瘦了。 …… 四、你如何把握三个过渡期?——幼小衔接顺利过渡的关键环节 第一阶段:大班后期 1、积极支持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活动,让孩子 参加各种适应性的活动,例如参观小学校园、体验小学生活、听家教讲座、看相关书籍、和小学开展互动。 2、帮助孩子一起适应幼儿园大班学期末后期一些管理、作息上的改变等等。 3、在孩子面前谈论入小学的事情,要用上愉快的 语调。 第二阶段:暑假期间 1、注册的时候,带孩子去参观他将要去的小学,熟悉环境,多赞扬准备要去的小学和小学老师。 2、结识一些小学里的哥哥、姐姐,让他们介绍一下有趣的小学生活。 3、有意识地以“你真棒,能上小学啦”作为表扬语和孩子交谈。 4、根据小学的要求,定几个自理方面的规矩,例如自己去洗手间、阅读、中午午睡、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等,并努力成为习惯。 5、和孩子一起去购买、整理入学所需要的文具、本子、午睡被铺等。 6、如有可能,邀请老师在正式开学前到家里家访,让孩子提早认识老师。 7、如果孩子学习兴趣浓厚,可以让他接触一下哥哥姐姐在小学曾经用过的书本。但不要花很多的时间在知识点的掌握上。 8、给孩子布置一间有书桌、有台灯、有日历、有书柜、有学习氛围的房间。 第三阶段:入小学后第一个月 1、每1-2周至少保持一次和老师交流,或面谈或利用网络、电话、短信、书面等方式联络,把孩子的情况(优点、特长、习惯等)尽可能详细地向班主任老师介绍。 2、考考孩子认识了多少位老师,留意孩子提哪个同学的名字最多,了解他在小学里形成的新朋友群。 3、每天一见面,就引导孩子说出他在学校里的情绪体验,分享他的快乐和烦恼。 4、和孩子一起重温当天所学的功课,甚至装作不懂要孩子教你,引导孩子预习新知识。 5、鼓励孩子积极发言,自己找老师说出问题,事后跟踪。 6、积极参加家长会、亲子活动,认识家长,密切家校关系。最好和孩子的玩伴、同桌的父母交个朋友。 7、留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