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四节细菌致病性与感染.pptVIP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 * * * * * * * *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一、 细菌的致病因素 二、 感染的发生于发展 细菌的致病性 一、细菌的致病性(病原性): 某些种类的病原菌,一定条件下能在机体内繁殖并引起疾病的特性 细菌的毒力 侵袭力 毒素 细菌的致病因素 是指病原菌突破机体防御功能,在机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是细菌在代谢过程中合成的有毒性作用的产物。 菌毛等粘附因子 荚膜 侵袭性酶 外毒素 内毒素 细菌的侵入数量 细菌的侵入门户 * 一、细菌的毒力 细菌不同程度的致病力称为细菌的毒力。 (一)侵袭力: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在 机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菌毛等粘附因子 荚膜 侵袭性酶 * 与毒力相关的细菌表面结构物质 荚膜 具有抵抗吞噬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 菌毛 细菌的普通菌毛 作用:使细菌粘附于粘膜上皮细胞表面不易被机体排出体外。 其他表面结构 沙门氏菌Vi抗原、大肠杆菌K抗原、链球菌表面的M抗原等都有抗吞噬作用。 结合杆菌表面特殊的脂类 * 侵袭性酶:协助病菌抗吞噬或向四周扩散。 如致病性葡萄球菌会产生血浆凝固酶,使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固态的纤维蛋白包绕在菌体表面,抵抗宿主细胞的吞噬作用 A群链球菌透明质酸酶可分解细胞间质的透明质酸,利于细菌及其毒素的扩散。 * 细菌在生长繁殖中产生和释放的毒性成分,可直接或间接损伤宿主细胞、组织和器官,干扰其生理功能。 外毒素 内毒素 (二)毒素 * 1. 外毒素 某些细菌在生命活动中产生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主要由G+菌产生 白喉毒素 破伤风痉挛毒素 肉毒毒素 霍乱毒素:G- 痢疾志贺菌: G- 肠产毒型大肠杆菌G- 铜绿假单胞菌G- 大多数由细菌合成后分泌胞外,也有细菌溶解后释放 * 外毒素的特点 1.大多外毒素是蛋白质 2.性质不稳定,多数外毒素不耐热: 例如白喉外毒素在58~60oC经1~2h可被破坏。 破伤风外毒素在60oC经20min可被破坏。 但葡萄球菌肠毒素是例外,能耐100oC30min。 3.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可制备抗毒素和类毒素 4.毒性强: lmg肉毒毒素纯品能杀死2亿只小鼠,毒性比KCN大1万倍。 * 类毒素与抗毒素 在0.3%~0.4%甲醛液作用下,经一定时间,可以脱去毒性,但仍保有免疫原性,是为类毒素(toxoid); 类毒素注入机体后,可刺激机体产生具有中和外毒素作用的抗毒素。 类毒素和抗毒素在防治传染病中有实际意义。 * 类毒素与抗毒素 在0.3%~0.4%甲醛液作用下,经一定时间,可以脱去毒性,但仍保有免疫原性,是为类毒素(toxoid); 类毒素注入机体后,可刺激机体产生具有中和外毒素作用的抗毒素。 类毒素和抗毒素在防治传染病中有实际意义。 抗毒素:对毒素具有中和作用的抗体 * 按外毒素对宿主细胞的亲和性及作用方式分为: 神经毒素 细胞毒素 肠毒素 外毒素的作用机制 * 2 内毒素 * 内毒素的特点 化学本质LPS Lipid A:内毒素的毒性部分和主要成分 性质稳定,抵抗力强:加热100℃经1h不被破坏;需加热至160℃经2~4h,或用强碱、强酸或强氧化剂加温煮沸30min才灭恬。 毒性弱,无选择性 抗原性弱,不能脱毒为类毒素 不能用甲醛液脱毒成类毒素。 内毒素注射机体可产生相应抗体,但中和作用较弱。 * 鲎 * 内毒素的检测 鲎试验 鲎血液中的有核变形细胞含有凝固酶原和可凝固蛋白; 与待检标本中的内毒素接触,凝固酶原成为凝固酶,使可凝固蛋白凝集成凝胶状态。 * 内毒素引起的临床表现 发热反应 白细胞反应 shwartzman现象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A)热源性(pyrogenecity) (C)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和休克 (D)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内毒素的生物学活性、毒害作用 (B)白细胞数目改变 细菌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区别要点 外 毒 素 内 毒 素 来 源 存在部位 化学成份 稳定性 免疫原性 毒性作用 G+菌和部分G-菌 在细菌细胞内合成并分泌至菌体外,少数菌裂解后释出。 蛋白质 不稳定,60-80℃30min被破坏 强,剌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经甲醛处理可脱毒形成类毒素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作用,引起特殊症

文档评论(0)

celkhn546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