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一)课标要求 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教学建议:对具体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状况做一般了解,主要培养学生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理解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材架构 (三)考点点击 考点一:自然资源概述 教材处理建议:概念辨析、 类型判断。 考点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 教材处理建议: 1.从资料收集与分析(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史)入手,分析不同时期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征以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对工业发展)的推动。 2.P103阅读材料的使用: 问题思考: (1)煤炭的主要用途有哪些? (2)“煤炭时期”的初期,煤炭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3)进入“煤炭时期”后,煤炭的利用逐渐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设计意图:(1)低起点、小步子,细化问题。 (2)掌握动态曲线图的分析方法。 (3)概括能力。 问题设计: 考点三: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农业社会阶段 2.工业社会阶段 3.后工业社会阶段 教材处理建议: 1.从资料收集与分析(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史)入手,分析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资源开发利用特征。 2.教材P106活动题的处理: 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危害 (一)课标要求 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教学建议: 1.人类活动对于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有时起着诱发、加剧的作用。因此,在自然灾害发生成因的分析中应考虑人为因素的作用。 2.组织学生收集资料,了解在面对某种自然灾害时所应采取的自救与互助的方法或者措施。 (二)教材架构 (三)考点点击 考点一:自然灾害的概念 教材处理建议:了解,对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也可不作要求。 考点二:自然灾害的危害 直接经济损失、人员伤亡,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教材处理建议:投放图片或播放视频材料,直观感受自然灾害的危害、总结自然灾害的危害。 考点三:中国的洪涝灾害 1.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的洪涝灾害 2.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教材处理建议:1.以长江流域1998年洪涝灾害案例,从灾情、水情和雨情的角度,分析洪涝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从一斑窥全豹”,归纳我国主要洪涝灾害的时空特征以及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气候、地形、水系、植被覆盖、人类活动等)。 2.在分析我国洪涝灾害频发发生的成因时,重点分析雨带的推移。 3.教材P111活动题“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作为应用。 4.根据最近发生的洪涝灾害,布置学生查询资料,课前展示、分析,课后针对灾情、个人在灾难面前的防御措施出一期黑板报。 5.或者改造案例: 6.如决定选修《自然灾害及其防治》,该部分内容可不学。 感谢您的关注 (二)教材架构 (三)考点点击 考点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考点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淡化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背斜、向斜 补充“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的相关内容知道即可 构造类型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背斜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岩层封闭,有良好的“储油构造” 隧道的良好选择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顶部可建采石场 张裂作用,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向斜 地下水储藏区 岩层向下凹,易集水 断层 铁路、公路、桥梁、隧道、水库等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 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的水易渗漏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 地下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考点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选取实例,并结合典型地貌景观图或景观素描图来获得感性认识;进一步得出各外力作用方式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大气环境 (一)课标要求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组织学生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和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 不要求系统讲述气候类型的成因,可举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对气候的影响,让学生掌握分析气候类型成因的方法。 组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影响本地区常见的天气系统,并指导学生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这些天气系统的特点。 (二)教材架构 (三)考点点击 考点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考点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考点三: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考点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材处理建议:调整教材内容编排体系—— 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采用“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