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
前言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一版(江开达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年)距今七年,对指导我国开展抑郁障碍的临床防治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七年
来,随着精神病学学科的临床循证研究以及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有关抑郁障碍
的防治也有了新的证据与经验。因此,受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委托,中国抑
郁障碍研究协作组组织国内有关专家,于 2012 年 12 月开始启动指南的修订,历
时两年,几经修改和广泛征求意见,终以完稿。虽然主要是有关治疗的建议,但
根据中华医学会统一命名为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
此指南的修订是在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常委会指导下完成。修订过程主
要包括以下几项特点:第一,整个指南是在尽可能全方位检索复习临床循证研究
证据的基础上,由指南工作组有关专家及团队分工写作而成。草案完成后,经过
多次修改,并由多方对其评审,最终由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常委会批准发布。
第二,本指南的工作组由多年来一直从事抑郁障碍临床和研究工作的精神科医师
组成。他们是:季建林教授(第一章、第三章)、方贻儒教授(第一章、第三章)、
许秀峰教授(第二章、第三章)、王刚教授(第三章)、司天梅教授(第三章)、
张宁教授(第三章)、张克让教授(第三章、第四章)、刘哲宁教授(第三章、第
五章)。完稿后由王刚教授和冯媛医师负责统稿,最终由主编李凌江教授和马辛
教授组织修订、定稿。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写作者的团队中有以下人员为指南的
完稿做了重要贡献,他们是:叶尘宇、张红霞、彭代辉、陈俊、卢瑾、胡昌清、
杨蕊、张玲、李晓虹、丰雷、蔡艳、马辉、孙宁、刘志芬医师。第三,指南的循
证证据的收集和分级是在北京大学循证医学中心詹思延教授的合作及指导下完
成,由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沈霞教授检索 PUBMED 、EMBASE、CBMDISC 及
CMCC 等数据库中 2010 年后关于抑郁障碍诊断、治疗相关文献,然后由詹思延
教授团队根据本指南所采纳的 CANMAT 指南中证据标准对所有文中使用的参考
文献进行分级,再由工作组临床专家根据证据分级及临床实践进行推荐分级。第
四,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认真参考了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一版和国际上影响
最大的几个必威体育精装版版的抑郁障碍治疗指南(包括美国的 APA 抑郁障碍治疗指南第
三版,英国NICE 指南,加拿大 CANMAT 指南)的文献评价结果,而非重新评
价这些文献。初衷还是希望我们提出的治疗建议能够反映目前所有的证据基础。
第五,本指南主要采用 CANMAT 指南的证据标准和推荐标准进行分级(表 1、
表 2 )。
表 1 证据分级标准
分 内容
级
1 级 至少 2 项足够样本量的重复双盲(DB )-随机对照试验(RCT ),
最好是安慰剂对照试验(RCT ),和/或具有高质量的荟萃分
析
2 级 至少 1 项足够样本量的 DB-RCT,包含安慰剂或活性药物对照组,
和/或具有广泛置信区间的荟萃分析
3 级 前瞻性非随机对照试验,或病例报告或高质量的回顾性研究
4 级 专家建议/共识
表 2 推荐分级标准
分 推荐强度 内容
级
A 级 优先建议 1 级证据+临床支持,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平衡
B 级 建议 3 级或以上的证据+临床支持,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平衡
C 级 一般建议 4 级或以上证据+临床支持,疗效和安全性评价不平衡
( 证 据 不 充
分)
D 级 不建议 1 级或 2 级证据,认为缺乏疗效
注:临床支持性证据是指为了提高指南的实际临床效用而参考的各国指南的专家意见或共
识,以确保循证的药物干预符合临床实际,并可应用于临床实践。例如某种抗抑郁药在临床
应用中发现了问题,如不良反应或安全特性,尽管该药物在循证证据中推荐为高级别的证据
分级,也可能因此降级到低级别的治疗推荐等级中。
此指南共五章 10 万字。读者在使用时不一定需要阅读所有章节。以下的建
议可能对使用者有所帮助。第一章是总述,包括抑郁障碍的临床特点、分型、流
行病学、疾病负担以及疾病的危险因素等,从总体上给读者一个抑郁障碍的概况。
第二章是诊断与评估,是此指南的主体内容之一,详细介绍了评估的内容、方法;
诊断部分主要是以 ICD-10 为轴心做了介绍,但鉴于即将发布的 ICD- 11 其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