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某压力容器按照GB150-2011《压力容器》标准进行设计制造,在对纵焊缝A1(长2200mm)进行20%射线探伤时,发现1处超标缺陷,随后进行了10%(长220mm)的扩探,未再发现超标缺陷,则该条焊缝返修完原始超标缺陷后,可认为合格。 ( × ) 四、GB150—2011《压力容器》对无损检测的要求 容器受压元件之间的焊接接头分为A、B、C、D、E五类。( × ) 标准抗拉强度下限值Rm≥540MPa的钢制容器,在耐压试验后,还应当对焊接接头进行表面无损检测。(× ) 压力容器有开孔时,应对以开孔中心为圆心,1.5倍开孔直径为半径的圆中所包容的全部焊缝进行100%检测。 ( × ) 五、GB12337-2014《钢制球形储罐》的要求 按照GB12337-2014《钢制球形储罐》的规定,用有延迟裂纹倾向的钢材制造的球罐,应在焊接结束至少经36小时后,方可进行无损检测。 ( √ ) 六、TSG D0001-2009《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工业管道》的要求 局部检测中,固定焊焊接接头的检测数量不得少于总检测数量的40%。( × ) 某在建工业管道(Φ219×5),对接环向焊接接头共60个,其中固定焊接接头11个,要求射线检查等级为Ⅲ级,则固定焊接接头至少应检测6个。(×) 下列叙述符合TSG D0001-2009《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工业管道》的是( D )。 A.抽样检测指的是工程直径大于或等于500mm的管道。 B.局部检测指的是工程直径小于500mm的管道。 C.进行抽样检测的环向焊接接头,不得少于其整个圆周长度的50%。 D.抽样检测中,固定焊焊接接头的检测数量不得少于其数量的40%。 下列叙述符合TSG D0001-2009《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工业管道》的是( D )。 A.名义厚度小于或等于30mm的管道对接接头,如果采用超声检测代替射线检测,需要取得建设单位的认可。 B.名义厚度大于30mm的管道对接接头,如果采用超声检测代替射线检测,需要取得设计单位的认可。 C.名义厚度小于或等于30mm的管道对接接头,必须采用射线检测。 D.进行局部检测的焊接接头,最小检测长度不低于152mm。 射线底片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管道的设计年限。( × ) 下列叙述不符合TSG D0001-2009《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工业管道》的是( B )。 A.当环向焊接接头与纵向焊接接头相交时,最少检测38mm长的相邻纵向焊接接头。 B.对规定进行抽样或局部无损检测的焊接接头,当发现不允许的缺陷时,应当在其两端延伸部位进行补充检测。 C.未进行无损检测的管道焊接接头,安装单位也应当对其质量负责。 D.实施射线检测的检测机构,应当妥善保管其底片,保存期限不得少于7年。 七、GB/T20801.5-2006《压力管道规范 工业管道》的要求 按照GB/T20801.5-2006《压力管道规范 工业管道》规定,磁粉或渗透检测的合格级别应不低于NB/T47013-2015标准的Ⅰ级。 ( √ ) 按照GB/T20801.5-2006《压力管道规范 工业管道》规定,局部无损检测的焊接接头位置及检查点应由建设单位或安装单位的检验人员选择或批准。 ( × ) 按照GB/T20801.5-2006《压力管道规范 工业管道》规定,检查等级为Ⅳ级的压力管道焊缝不用进行磁粉或渗透检测。 ( √ ) 八、 思考题 不妥之处 敬请指正 2017年2月15日 无损检测规程规范知识 河北省特种设备学会 付振波 一、《特种设备安全法》对无损检测人员的要求及其法律责任 (一)要求 1、资格要求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的检验、检测人员应当经考核,取得检验、检测人员资格,方可从事检验、检测工作。 2、执业要求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的检验、检测人员不得同时在两个以上检验、检测机构中执业;变更执业机构的,应当依法办理变更手续。 3、工作要求 (1)特种设备检验、检测工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并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 (2)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及其检验、检测人员应当客观、公正、及时地出具检验、检测报告,并对检验、检测结果和鉴定结论负责。 (3)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及其检验、检测人员在检验、检测中发现特种设备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时,应当及时告知相关单位,并立即向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报告。 4、行为要求 (1)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及其检验、检测人员不得从事有关特种设备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推荐或者监制、监销特种设备。 (2)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及其检验、检测人员应当依法为特种设备生产、经营、使用单位提供安全、可靠、便捷、诚信的检验、检测服务。 (3)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