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反应(2014 硕士研究生).ppt

  1. 1、本文档共6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超 敏 反 应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指已经致敏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生理功能紊乱和(或)组织损伤。 变态反应 过敏反应 分 类 Ⅰ 型超敏反应 Ⅱ 型超敏反应 Ⅲ 型超敏反应 Ⅳ 型超敏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 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 特点: ①反应发生快、消退快; ②由IgE抗体介导; ③无组织损伤,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 ④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I型超敏反应的遗传易感性 I型超敏反应的环境易感性 临床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 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一、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一)致敏阶段 (二)发敏阶段 (一)致敏阶段 变应原初次进入机体 →DC摄取变应原,激活并诱导Th2分化 → Th2辅助B细胞产生特异性IgE →IgE 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 胞表面FcεRⅠ结合 →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1.变应原及其特征 * 概念:能选择性激活CD4+Th2细胞及B细胞、诱导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应答的物质。 * 特点与分类: ①吸入性变应原 ②食物变应原 ③药物 ④其它 * 产生部位:粘膜固有层 * IgE为亲细胞性抗体,通过其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FcεRI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 IL-4、IL-13促进IgE的产生; IFN-?、IL-12抑制IgE的产生。 3.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 来源:髓样干细胞前体 * 分布:肥大细胞--粘膜和结缔组织; 嗜碱性粒细胞--外周血。 * 生物学特征 _ 表达高亲和力FcεRI,可与IgE结合 _ 胞质内含嗜碱性颗粒, 活化后发生脱颗粒,释放活性介质。 2.发敏阶段 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 →与致敏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 表面IgE Fab特异性结合 →脱颗粒 →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 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 局部或全身发生过敏反应 生物活性介质 * 预先储备的活性介质:组胺、激肽原酶等; * 新合成的活性介质:白三烯、前列腺素、PAF、细胞因子(IL-4、IL-13)等。 过敏疾病的发生率从1960年以来持续增高,其中,西方发达国家的20%~40%,而发展中国家仅为2%~10%。 关于过敏性疾病的“卫生学说” 在发达国家,儿童期的感染能被疫苗预防或被抗生素很快控制,个人卫生和食品卫生水平高,免疫系统很少有机会上演抵抗细胞内病原微生物的Th1反应,因此,在该 “庇护所” 个体中,T细胞的分化倾向于使之患过敏性疾病的Th2反应。 “卫生学说”的证据 甲型肝炎病毒、麻疹病毒的感染能减少患过敏性疾病的机会。可能是这种病毒能强烈地诱导Th1反应。 卫生学说的理论基础 胎盘是一个独特的微环境,它能分泌维持母胎耐受的Th2型CK,因此,新生儿脐胎血和出生后的外周血中,以Th2亚群为主,Th1亚群较少。   如将此来源的T细胞正常暴露于病原体,Th1的分化在损伤Th2的情况下建立起来,最终恢复Th1和Th2之间平衡。 对卫生学说提出的异议 机体感染蠕虫后,诱导Th2反应,产生IgE和嗜酸性粒细胞,但不发生过敏反应性疾病。 修正的卫生学说 各种感染能诱导产生调节性T细胞(Treg),分泌IL-10、TGF-?。而蠕虫感染后能产生大量的IL-10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从而抵抗过敏症发生; 五、I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 (一)变应原皮肤试验 (二)脱敏治疗 (三)药物防治 1.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 2.生物活性介质拮抗剂(如苯海拉明等); 3.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如葡萄糖酸钙等)。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过敏反应科 过敏原皮肤试验报告单(吸入A组) II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 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一、发 生 机 制 (一) 引起Ⅱ型超敏反应的抗原主要有: 1. 同种异型抗原 2. 异嗜性抗原 3. 自身抗原 4. 外来抗原或药物半抗原等 (二) 抗体介导靶细胞破坏的机制 1. IgG、IgM类抗体 →与膜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激活补体 →介导溶细胞效应 2. 吞噬细胞表面FcR与C

文档评论(0)

nuvem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