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农村社会分层和社会.ppt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章 农村社会分层和社会

(二)农村社会流动的成因 第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力,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的择业范围已经从养殖业、种植业发展到手工业、加工业、运输业和商业,不再需要通过上学、参军、招工就能实现职业转换。 第二,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1949年我国有2000多个建制镇,1978年达到2173个,2012年达到19881个。 1993年进城务工农民为5100万人,1995年为8000万人,2005年达到1.2亿人,2006年达到1.3亿人。 第三,社会管理制度的改革 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决定》:第一次提出改革小城镇的户籍制度,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 2002年1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做好2002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 2003年1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 2004年12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工作的通知》。 2006年3月,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200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 2010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紧急通知》。 2011年1月,《关于加强建设工程管理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通知》。 2012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 2014年2月24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颁发《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 (三)农村社会流动的功能 正功能 第一,合理的农村社会流动,改变了农民的职业结构,打破农民传统的、封闭的、固定的身份地位,实现农村社会成员与社会位置的最佳结合。 西方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不超过全国劳动力总数的10%,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国总劳动力占48%,造成农业“内卷化”。 农业内卷化是指“由于农业无法向外延扩展,致使劳动力不断填充到有限的水稻生产”的过程,导致劳动的边际报酬递减。内卷的要旨在于单位土地上劳动投入的高度密集和单位劳动的边际报酬减少。 第二,合理的农村社会流动,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第三,合理的农村社会流动,解决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第四,合理的农村社会流动,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第五,合理的农村社会流动,提高了农民的自身素质和现代化程度。 负功能 第一,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务农劳动力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家劳动力呈现出明显的“高龄化”、“女性化”和“低素质化”倾向,影响了农业技术改进和农业现代化。 第二,农村男性劳动力长期在外务工,对家庭关系、家庭养老与子女成长形成不利影响。 第三,加重城市基础设施的负担,对城市住房、交通、环境等公共资源造成严重影响。 第四,对城市劳动力市场产生挤压,加剧城市人口的失业或就业问题。 第五,给城市社会的治安管理带来了严重的压力,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第六,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影响城市稳定。 (四)农村社会流动的状况和特征 1、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流动的状况 1978—1988年是农村社会流动的松绑期。国家的流动政策经历了从严格限制流动到鼓励流动的转变,形成了1989年的第一次“民工潮”。 1989—1999年是农村社会流动的调控期。国家的流动政策经历了从控制盲目流动到规范流动的转变,出现了1992年的第二次“民工潮”和1994年的第三次“民工潮”。 2000年至今,农村社会流动进入积极引导期。农村人口每年以600—800万的数量流向城市。 2、当前中国农村社会流动的特征 第一,流动主体以青壮年农民工为主,举家外迁比例增大。 第二,流动方向以跨地区、跨职业流动为主,向发达地区流动成为主流。 农村社会流动有三种类型:离土不离乡、离乡不离土、离土又离乡。 第三,流动方式以自组织为主,农民流动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 农村社会流动有三种途径:有组织流动、自组织流动、无组织流动 第四,流动目的以改善生计为主,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意愿渐趋强烈。 (五)促进农村社会流动的措施 第一,健全社会流动机制,实现有序流动 目前我国社会流动机制中存在着诸多不公平的因素:一是先赋性因素;二是社会管理制度中的不公正因素。 健全与完善社会流动机制,就必须拆除社会流动中的制度障碍,尽可能缩小先赋性因素的作用,对社会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诸多弊端进行改革,保证社会流动渠道的畅通,实现社会的有序流动。 第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扩大农民社会网络 正式资源:政府、社区、行业协会 非正式资源:地缘关系和亲缘关系

文档评论(0)

镜花水月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