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微生物介绍.ppt

  1. 1、本文档共7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肠道微生物与寄主的共生关系类型 互利共生(Symbiosis),同食共生(Commensal)和致病(Pathogenic) 宏基因组表明:肠道微生物整体丢失或过度繁殖会导致炎性肠病 肠道微生物对肠道免疫反应的影响 动物肠道黏膜免疫系统与高密度的肠道微生物长期对抗、合作的结果。 肠道微生物对免疫系统发育的影响 无肠道微生物时,CD4T淋巴细胞(CD4+T细胞)少。 肠道微生物对寄主治疗肠炎的影响 如双歧菌、乳酸菌和链球菌都有治疗肠炎的作用 肠道微生物对寄主治疗代谢紊乱的影响 肠道微生物对寄主肠道发育的影响 无菌饲养的动物肠组织的发育不健全;易受病原菌侵袭。 肠道微生物对寄主能量平衡的影响 肠道微生物与肥胖之间的关系。 微生物区系可以直接导致宿主肝脏甘油三酯产量增加 抑制肠道表达的脂蛋白脂酶(LPL)抑制剂的表达促进脂肪细胞中甘油三酯储存 微生物区系与瘦素(Leptin)的关系 某些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可被宿主直接吸收利用 益生素添加剂:为肠道微生物提供底物。 益生菌有很强的抗结肠癌作用;也可延长结肠癌潜伏期。 可能的机理: 改变肠道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改变肠道的物理化学环境;降解潜在致癌物;改变肠道菌群;产生抗癌-抗诱变的物质;提高宿主的免疫应答;影响宿主的生理活动;发酵不能被消化的食物形成有益代谢产物。 鲜酵母、干酵母等微生物发酵产生CO2和水 酸奶(Yogurt)和奶酪(Cheese) 乳酸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 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Lactobacillus bulgaricus 预处理池 储气罐 发酵池 发酵袋 微生物电池 生物能源 发酵工业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放线菌、 酵母菌和霉菌。 饲料工业常用的细菌包括有枯草芽孢杆菌、乳酸杆菌、醋酸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纳豆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等 主要包括薯类、籽实类、糠麸类、渣粕类(各种薯渣、玉米渣、脚粉、柑橘渣、甜菜渣、某些草粉等)、饼粕类(如棉籽饼、菜籽饼、油茶资饼、蓖麻饼等), 还有秸杆类、粪便、及动物下脚料等。 发酵脱毒:黄曲霉和棉酚毒素等。 改变蛋白质的品质:植物或低质蛋白质转变为微生物蛋白。 产生促生长因子:有机酸、B 族维生素和未知生长因子。 降低粗纤维 发酵饲料厂 茶渣发酵 TMR配合饲料 发酵饲料生产过程 豆腐渣发酵 发酵饲料装袋密封过程 谢谢! * * * * 可培养微生物 不可培养微生物(16S rRNA gene diversity) 1.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 平衡失调:生产性能下降和发病。 正常情况下:厌氧菌为优势种群,占99%以上。主要包括拟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优杆菌等;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只占1%。 2.生物夺氧 需氧微生物,特别是芽胞杆菌消耗肠道内的氧气,形成厌氧环境,有利于乳酸杆菌等有益微生物生长,抑制有害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的增殖,防止发病。 3.生物颉颃作用 有益微生物与病原微生物产生颉颃作用。抑制病原微生物粘附到肠粘膜上皮细胞上,随粪便排出体外。 4.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提高抗体水平和巨嗜细胞的活性,刺激免疫、激发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力。 5.产生营养物质 有益微生物可产生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等,降解饲料中蛋白质、脂肪和复杂的碳水化合物。有益微生物能产生各种营养物质,如维生素、氨基酸、未知促生长因子等,参与机体新陈代谢,可促进动物生长和提高生长性能。 三大类: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 机体健康与肠道内益生菌群结构息息相关。肠道菌群中不同种类之间,菌群与宿主之间,菌群、宿主与环境之间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宿主表现为不致病。 研究指出,体魄强健的人肠道内有益菌的比例达到70%,普通人则是25%,便秘人群减少到15%,而癌症病人肠道内的益生菌的比例只有10%。 四个方面: 1)机体因素(肠道的酸碱性,胆汁及消化酶的分泌,肠道的蠕动,肠道黏液的分泌,肠道表皮的脱离等)及环境因素(压力,出差等)。 2)食物(可消化的食物与不可消化的纤维,药物等)。 3)细菌自身因素(细菌的黏附能力,繁殖能力,营养需求量,抗消化酶能力等)。 4)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营养竞争,相互抑制作用,协同作用等)。 放线菌 Herbivores – 70% of dietary energy can be from microbial fermentation cf. Humans – 10% 可培养微生物 不可培养微生物(16S rRNA gene diversity) 核酸探针检测技术 荧光原位杂交( FI SH )技术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RFLP 随机扩增多态性标记RAPD 聚合酶链式反应及相关技术 反转录PCR技术(RT -PCR)

文档评论(0)

annylsq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